从复排歌剧《白毛女》看文化自信
□ 雷 佳(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演员)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工作,特别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国家把文化建设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向文艺界发出了新的号召,让我们年轻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他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第二是坚持服务人民;第三是勇于创新创造;第四是坚守艺术理想。我想从去年我参与复排的歌剧《白毛女》来谈谈学习体会。《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去年文化部组织纪念这部作品诞生70周年的复排,以及3D舞台艺术片的拍摄,希望将经典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他还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的当代价值作了明确肯定,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歌剧《白毛女》的核心价值是非常朴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价值观。正因为这种价值观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心里,所以至今发挥着非常积极的社会作用。《白毛女》剧中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黄世仁的“恶有恶报”。这个“恶有恶报”究竟应该怎样报?像歌剧原版那样在群情激愤中直接枪毙黄世仁吗?我们剧组同事经过集体讨论,并且经原作者贺敬之老师肯定,我们在这个版本中将“在激愤中枪毙黄世仁”改成了“交由政府法办”。这个改动看起来只是一两句话,舞台上的一两分钟,却使这一版《白毛女》呈现出更加现代的价值观:也就是法治观念。复排中,在不同的方面比如音乐、演唱、舞台表现、剧本等等都遇到了传统和当代的衔接和转化问题,我们都多方研究,攻坚克难,所以《白毛女》这次重排既注重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尝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最终我们在全国十个城市巡演,以及3D电影公映以后,都得到了群众很好的反响,虽然高强度的巡演和拍摄中也遇到了身体疲累、住院治疗等等情况,但没有耽误演出,保证了每次演出的效果,是德艺双馨的前辈们做出了榜样,是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珍爱之情在激励着我们!
歌剧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被誉为“艺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一个国家整体艺术水平的最好体现之一。七十多年前,中国人被认为落后、不文明,没有办法掌握这样高度复杂、高度综合的艺术。但事实上,延安鲁艺的前辈们证明了他们在创作条件相当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够把歌剧创作得非常出色。他们当时没有排练厅,乐队编制不全,但是他们凭借着“把我献给祖国吧!”的信念,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创造出了《白毛女》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族歌剧。他们把歌剧本土化、变成了民族歌剧!他们既没有固步自封、闭目塞听,拒绝向西方吸取创作经验;也没有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简单照搬。他们把北方民间音乐的素材、戏曲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西方歌剧这种形式,创造出了民族歌剧这种经过中国化的新的艺术形式,70余年来得到了群众的喜爱。而多少战士当时在观看完新歌剧《白毛女》之后,喊着“为喜儿报仇”冲向了解放战场。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有个战士在看歌剧的当中,愤怒不已,突然举枪瞄准了舞台上“黄世仁”的扮演者,幸好被班长发现给拦下来,战士被批评教育,而之后也有一个规定,军队观看歌剧《白毛女》时不准带枪。所以大家可想而知这部剧在当时的影响力!我常想,我们怎么样才能创作出这样有震撼力、感召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呢?《白毛女》之后,中国歌剧以7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歌剧几百年的历程。作曲家、导演、歌唱演员,每一代人、每个人,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了艺术创作的汪洋大海……目前,一部又一部制作精良的中国歌剧已经不输于西方歌剧。歌剧《木兰诗篇》2005年、2009年赴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艺术上的精湛和独特的民族音乐体现引起了当地主流社会的轰动,征服了骄傲的、在世界歌剧界具有强势话语权的欧美人。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歌剧和歌剧演员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入马林斯基剧院等世界表演艺术的殿堂,并被外国观众熟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我们有没有自信的资本?从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仅应该自信,而且应该自豪!我们从中国歌剧丰富世界歌剧看到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我们也从中国歌剧的飞速发展看到中国人的能力绝不弱于任何人;我们更在这个基础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