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曹卫东代表:文艺凝练支撑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时间:2016年12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文艺凝练支撑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 曹卫东(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想讲三个感受。第一个是在方法上。我们这一代领导人非常强调方法上的立场,也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比如对历史和现实关系的阐释,对文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阐释,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阐释。特别是对历史的阐释,更是如此。我们反对一个东西是容易的,难在我们用什么去反对。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讲得非常透彻,其实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过去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喊口号,说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但我们怎么来对待历史,得告诉大家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阐述得非常鲜明。

  第二个是在思想上。这次的讲话有一个亮点,是高度强调了文艺的重大作用。过去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文艺边缘化,包括从事文艺工作的人。但这次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定位来看,他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强调要充分认识到文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文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建构意义。今天我们是在召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全国代表大会,我就联想到1848年德国的作家们开的一个大会,类似我们的作代会或文代会。那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怎样通过文学重建、重振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这个主题和我们是有着相似性的。为什么他们可以做我们不可以?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提出,今天的中国,我们既要建构民族的文学艺术,更要通过民族文学艺术的建构来塑造民族精神。第二是文艺对于时代精神的引领意义。不仅仅是对时代风尚的引领,而且是对时代精神的引领。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风云际会,真正是发生了伟大变革的时代,可是我们能够奉献这个时代,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文艺作品有多少呢?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文学家们是怎么做的,他们能够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同文艺自身有机融合起来。我最近在重新研究《浮士德》。我过去只是把《浮士德》作为一个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我现在更多地是把它作为一个思想文本,我发现《浮士德》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相通的。我把它定义为一本文学的《精神现象学》,而《精神现象学》是一本哲学的《浮士德》。歌德和黑格尔联手就干了一件事:证明日耳曼的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是相通的,而且代表了人类精神的高度。这很了不起。我们中国的作家、艺术家们能不能同样证明我们中华民族,特别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精神,代表了人类精神价值上的未来走向呢?习近平总书记说到,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我们现在可能小鸟比较多,雄鹰比较少。能够像歌德、黑格尔那样真的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对时代给予很宏观的把握,能够真正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同时与人类社会进步的脉络有机融合起来,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第三是文艺对于中国精神的奠基意义。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这些概括起来首先是一个中国精神,那么今天谁能真正为中国精神奠基?我觉得文艺承担着重大责任。今天应该把社会整个的风向往哪个方向引导?这些都是文艺工作者必须去思考的问题。我经常出国访问,明显感受到外国人对待我们态度的变化,包括一些很傲慢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久前去德国,和一位大学校长聊天,他说真没想到中国发展得这么快,但是他也承认德国人现在看到的都是一种表面,中国是发展起来了,可是背后支撑中国发展起来的精神是什么,他们搞不懂。说实在的,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够高度概括出来推动中国发生伟大变革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这一使命,下大力气把这种精神的力量提炼出来并且传递给全世界。

  第三,具体到我们自己做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这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接下来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核心是怎么把文艺理论与批评学科化的问题。这个学科现在的地位不是很高,是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叫文艺学。但文艺学容易给人一种误解,我们需要重新建构起一套富有时代特色、又能够解决当前重大文艺问题的新的学科话语体系,把理论和时代的关系、理论和作品的关系、理论和创作的关系理顺,重建文艺理论评论与社会生活实践、文学创作实践、文学阅读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文为作者在11月30日下午的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分组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国艺术报记者金涛根据录音整理)

(编辑:云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