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别样较量中的精彩
——读朱东的《沧海之约》
当代生活是我们眼前的风云变幻,是被习以为常地看待,以为没有多少新奇的生活,不少人会认为这些生活太平常、太缺乏波澜,因此,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自觉地存在着表象化、流水账式的倾向,不愿意经过深入的挖掘,彰显当代生活对人们的启示意义,其实现实也是最复杂的、最富于变化的、最值得挖掘的,有想法的作家不愿意做写作上的懒人,他们要探察为人们所不熟悉的生活,他们愿意尝试着去触碰生活中的那些暗礁,或者去发掘隐藏在生活背后的那些东西。广西本土作家朱东大概是个在创作上不安分守己的人,是个勇于在创作上进行开拓的人,他之前那部反映南方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股份农民》,已经因为对当下农民的生动刻画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他并不满足,他以近30万字的《沧海之约》,转向了对大多数人不了解的隐蔽生活的挖掘。
《沧海之约》的创作背景是作家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作者的优长是有着敏锐的国际问题眼光,并且能够运用这种眼光,致力于对题材的敏感捕捉,在作家看来,没有宏阔的视野,作品必将失之浅薄。“东海、南海的暗流正在海底下涌动,试图要掀起一场翻江倒海的巨澜……而亚盟博览会并不因暗流涌动而亦步亦趋,南国的朱槿花依然火红盛放。”确实,在我们这样一个和平的大环境中,其实暗地里到处都有刀光剑影,我们的世界不太平,我们当今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代价巨大,是用包括我们在隐蔽战线与敌人的较量换来的,而对这样的基本事实、基本战略,我们在文学书写上是不足的。《沧海之约》则以边境划界以及当下围绕南海岛屿的纷争这一国际热点为背景,设置了有着较量使命与责任的两组人物,那就是以陈江峰、林珊为代表的中国情报人员,以及以程超、阮月娥为代表的B国特工人员,他们的担当背后是国家的利益,但他们同样有着各自的性格展开史,因为他们有各自的成长史、教育背景,这是作家在笔墨上着力最多的地方。陈江峰是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他的机智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他的底蕴也得益于文学修养的塑造。书中有个故事情节是讲陈江峰到林珊家与其父亲林恩易相遇,陈江峰一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打开了关于苏东坡、关于《周易》的话题,在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有着共同的、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厚德载物、秉持正义,不单使主人公获得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而且也得到了制胜的思想启示。无论是书中所议论到的中医、书法、音乐等传统文化,还是品茶、品酒等社会风尚,无论是古典诗词、历史典故、周易爻卦,还是风俗、民俗所营造的氛围,作品体现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坚守的追求,是十分可贵的。
关于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的战略思考,是作品的一大核心与亮点。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以民族国家为单位构成的国家利益,当然是民族国家至高无上的追求。在各自利益诉求的维护与争取中,不同国家是有不同的解决途径与方式的。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以柔克刚,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最高的境界。如果这个世界以战争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选项,与当今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人类主流价值相悖逆,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背离的,况且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能制造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仇恨,造成世代仇恨的恶性循环。作品描写以A国重返亚太、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背景下,南海争端的四国演义,实际上正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较量的大主题的演绎。在亚盟博览会这个大舞台上,我国隐蔽战线的战士们,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
作家的写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品的情节发展中,有炽热的男女之爱,有乱花迷眼般的诱惑、搏斗与摆脱,同时更有智慧,更有对隐秘战线情报较量中,那些如何运用智慧去取得胜利的种种艰辛。作品更加吸引我们的,是那些艺术描写,是通过情节自然而然宣示的我们的和谐价值观、和平崛起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争端新的可能、新的机制。也正是因为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延续,我们在处理国际事务的时候,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因此,陈江峰与程超交谈时说:“抗衡,合作,带着武器签合约,这是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循环。而我们这一次的调研,是双方在试着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疑难问题,达成不带武器的合约,这是人类最高级的精神契约。让我们为推动人类进入更高的文明团结一心、竭尽全力吧!”这一席话,反映的是时代潮流,是众心所归,在谍战、海争、情爱多条主线辅线中,中国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志向与意志,使故事在波澜起伏中,到达了更高的价值层面。在小说的结尾,中B两国资源开发共同体代表程超在曼谷给儿子摆满月酒,请“不打不相识的”陈江峰等赴宴,于是,中国与B国几位“异国兄弟”握手言欢……敌我一笑泯恩仇,何尝不是我们向往的未来呢?维护世界的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这是政治家、军事家的责任,同样也是文学写作者的使命,文学情怀的根本,是热爱与追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