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集电视剧《彝海结盟》日前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精彩收官,受到全国观众的欢迎。11月2日,该剧还成功入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2届中美电影节,斩获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那么,在近期多部涌上荧屏的长征题材电视剧中,《彝海结盟》何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功?近日,来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及人民日报社等众多单位的专家学者与该剧主创人员进行友好切磋、热烈研讨,一致认为该剧以“彝海结盟”的特殊视角,从汉彝兄弟联手抗日的切入点入手,用独特的审美范式展示了一段红色历史,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塑造了刘伯承、果基小叶丹等一众感人肺腑的革命英雄形象。
民族政策的故事化演绎
“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唯一一部以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视剧作品,《彝海结盟》讲述了红军长征期间穿越大凉山地区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展现的是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恢弘画卷。”该剧制作人、四川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陈劲介绍说。
“《彝海结盟》这个剧名就很好,‘彝海结盟’本身就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史实,同时‘彝海结盟’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在那个时代又是一个特别重大的事件,是一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号召力的重大事件。”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看来,该剧是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故事化演绎,在全剧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成为结构整个故事的灵魂。虽然,整部剧里虚构的比例相当大,但“历史和虚构的关系事实清楚,符合历史氛围,符合民族关系,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彝海结盟》的视角是从民族问题切入,表现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主题。“在红军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写出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是保证长征胜利和践行长征精神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因此,该剧在众多的长征题材剧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仲呈祥说,由此也启发制作单位在进行电视剧创作时,一定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主旋律题材的艺术突破
“就《彝海结盟》来说,在今年诸多长征题材电视剧中非常突出,这部剧不仅有思想性,还有艺术性、观赏性,做到了三性统一。”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文艺理论评论室主任刘琼看来,要做到这三性统一,对主创而言,确实要有能够驾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创作上的突破,或是创作重构的能力,要有把历史史实转化成艺术表达的能力。“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实现艺术上的突破,为主旋律作品赢得声誉,争取收入。《彝海结盟》全剧采用强情节、快节奏的方式、方法,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在情节的严谨把控和细节的具体描写中,刘伯承等人的形象跃然荧屏,生动感人。”《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表示。
“这部电视剧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伟大长征精神的形象化、生动化、艺术化诠释,对我们进一步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表示,《彝海结盟》格局宏大、史实严谨,主题厚重深刻,气势恢弘磅礴,叙事风格紧凑鲜明,表现手法也是独具匠心。特别是在叙事上,非常有特点。“运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相结合的手法,推动剧情向前发展,走了一条布局纤细精巧、从小处着眼、以小博大的路径,没有因为气势宏大而驻足表面、浮光掠影,而是注重细节,使得剧情紧凑。剧中融合谍战、情感、惊险、悬疑、战场厮杀、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元素,让故事波澜起伏,非常有看点,而且以情动人。”陈芳说。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惹尼伍达是彝族人,与“彝海结盟”的果基小叶丹一个家族出身,他受邀担任该剧民俗顾问。“基于一个历史事实,用两条线来反映‘彝海结盟’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拍出来后反响很好。”惹尼伍达说,此前总有影视剧创作人员抱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敏感、不好驾驭,不敢放手去拍,这部《彝海结盟》出来后说明观众是认可的,也是有市场的,既宣传了四川凉山地区,也宣传了彝族历史文化,更宣传了民族团结。“我觉得,在新媒体传播上如果加大一些力度,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传播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