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民间、一手国际,实现土地向世界的呼喊
——专访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
截至2016年,中国舞协“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已惠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十几万农村儿童,免费培养了5000多名农村舞蹈教师,设置了200多所农村小学舞蹈教室,正在建立的“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已惠及30余个少数民族;中国舞协“百姓健康舞”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在全国30个省区市200个城市拥有直属会员单位近千家,成立27个省级联盟,辐射350个城市……
一系列数字让人感佩,舞蹈艺术如今遍地开花、势呈燎原。这是从农村到城市全方位覆盖的一张大网,这是从孩子到老人无盲点普及的一个版图,这是从精英到大众层级构筑的一座宝塔……什么力量能生成这样的建构?怎样的努力能够持续发力?
“一手民间、一手国际,实现土地向世界的呼喊,这是九次文代会召开五年来中国舞协的经验和感悟。艺术需要纯净的心去锻造纯净的品,才能真正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的这番话,或许就是答案。
创作为根 弘扬中国精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主线
由哥哥常年呵护残疾弟弟为真实原型创作的双人舞《哥哥》催人泪下,深入土家族聚居区体会其“乐知天命、笑对生死”而编创的群舞《土家魂》厚重深沉……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 “向人民汇报” ——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创作成果系列展演首场演出舞蹈专场在京上演,一个个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作品用舞蹈诠释生活、用肢体诉说精神,艺术的力量由此彰显。事实上,每逢重要历史节点,总能看到体现中国风尚、弘扬中国精神的舞蹈精品集中绽放,在历史回望中张扬文化立场。
“创作是舞蹈艺术的本质要求,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舞蹈创作和发展的主线。 ”罗斌如是表达中国舞协工作几年来的核心着力点。他介绍,近年来,中国舞协多措并举以强化创作,引领方向。首先,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中国舞蹈“荷花奖”不仅是推人才、出作品的重要依托,更是艺术创作引导机制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全国舞蹈评奖大幅度削减和压缩的大背景下,改革评奖机制,使奖项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其常态化设置评委点评、专家研讨等环节,使评奖肩负行业风向标的引领作用更加突显,也让其五年间催生出的《马背上的女人》 《盅·碗·筷》 《水月洛神》 《觅迹》 《情深谊长》等一批有温度、有厚度、有影响的佳作更具示范意义。
其次,罗斌介绍,为力促创作,中国舞协主动联合各类创作机构,建立平台共同打造作品,实现新的创作境界。比如《延安记忆》 《红色少年》 《天天向上》等委约作品,都在创作红色经典的路上做了不懈努力,成果显著。
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创作专项资金,制定新的资金投入方式等措施,对原创舞剧《舞台姐妹》 《胡桃夹子》 《天边的红云》 《永远的麦西热甫》等提供资金支持,成就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情怀的优秀作品。同时,坚持带领创作队伍深入基层田野考察、问俗采风,在“深扎”中发现、提升,在创作中磨砺、提高,努力攀登高峰。
惠民为本 强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双向互动形态
从“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惠及千万农村儿童,到“百姓健康舞”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从“送欢乐下基层”走进村村寨寨,到“荷花奖”获奖作品亮相乡镇社区……一个个惠民品牌工程,一次次关注民生活动,五年来,中国舞协继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丰富“艺术为人民”这一宗旨的现实注脚。
“惠民是舞蹈文化发展的要求,反过来说,它也是促进艺术建设的有效动力。因为民众中蕴含资源,也饱含刺激灵感生成的基因和源泉,可以激活创作的能量。中国舞协下基层惠民演出是常态化建设,不定期但频繁、及时,覆盖全国,尤其在老少边穷地区影响深远。 ‘新农村舞蹈教室’ ,更是颇具亮色、成绩显著。 ”这其实也正是罗斌所言“一手民间”的具体实践。中国舞协延伸重要舞蹈项目工程,推进“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 ,自2013年开始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并建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 ,甘肃省“小金湾”的孩子因舞蹈而改变的故事成为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佳话。因为舞蹈,“问题孩子”变成优秀典型等事例亦在不断发生。同时,五年中,中国舞协组织舞蹈义务慰问演出活动30余场,受益人群逾30万人次。
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不再是简单地“到人民中去” ,而是强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双向互动形态。罗斌介绍,中国舞协积极组织表演、编导、理论评论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深入基层,探索性地开展专家讲座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地方培养了一批强有力的舞蹈志愿者,将文化扎扎实实“种”在当地。今年年初发起的“人间舞者”工程,地毯式考察散落田野的艺海遗珠,调研非遗等民间舞蹈保护状况,考察其文化价值与传承传播力度,学习舞种内容、探索创作空间,为学术建设打基础,并共同探讨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对策。
人才为基 树立行业标杆,多举措建立人才梯队
2014年,一项专门针对最具创新潜能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舞蹈人才重点培养支持项目—— “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由中国舞协隆重推出。该项目推出3年来,让一批处于创作上升期的年轻舞蹈人极大受益,推出了系列优秀原创作品并获得国际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如此“孵化”业界骨干和舞坛领军人并非偶然,罗斌表示,人才永远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尤其是在迅疾变化的当下。给年轻人以出路、机会,赋予其责任、压力,为其成长搭桥铺路,创造全行业的进取状态,是协会工作的重点。
“‘青培计划’是我们有力的工作抓手,接踵而至的‘名家系列’也将全面展现舞蹈人才和艺术创作的高端境界,凸显舞蹈文化的当代意义。”罗斌介绍,协会一方面设立表彰名家的“终身成就奖”,推选“德艺双馨”的舞蹈名家,在行业内树标杆、立典范,另一方面降低协会入会门槛,个人会员总数以每年3 %至4 %的比例稳定增长,平均每年新增会员250至300人,中青年舞蹈从业者、体制外舞蹈从业者比例明显上涨,其中的佼佼者也享受到了中国舞协提供的从创作到舞台呈现的一条龙式服务。同时,经过五年实践打磨,截至今年6月,中国舞协主办的“中国舞蹈考级”共开办师资培训班累积超过5000个,培训“中国舞蹈考级”教师累计6万余名,数百万少儿舞蹈爱好者拿到了“全国等级考试证书” 。由此,通过多种有效举措,一个分层次递进式的人才梯队建构业已形成。
同时,对人才队伍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并通过创办一系列对外舞蹈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增强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也是“一手国际”向世界发声的重要实践。五年来,中国舞协累计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项目41项,先后应邀组团或参与出访10余个国家,还通过常设项目“海峡两岸青少年舞蹈交流与展演”进行舞蹈文化交流互鉴。
学术为尊 多方位构建舞蹈媒体,搭建理论探讨与实践传播平台
“观念决定行为,理论评论建设是舞蹈文化发展的思维先导。舞蹈艺术的不断精进需要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实践的不断创新,理论评论本身的多元化、系统化、学理化构建成为舞协必须完成的工作目标。无论是基础理论的建设,还是应用理论的成熟,都需要学科发展、学术方法论的发达、完善为基础,评论的良性提高也必须依据基础理论状态的提升。 ”罗斌表示,成立理论委员会、创办高峰论坛、培育理论评论人才等活动平台的建设成为中国舞协有力的工作抓手。
五年来,中国舞协注重整合理论平台,建设舞蹈评论阵地,传播舞蹈学术成果。除了继续巩固加强《舞蹈》等核心学术期刊的地位,还积极拓展传统刊物与新兴媒体的交互空间,增强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中国舞协努力搭建舞蹈理论研讨平台,积极推出创新型理论成果。五年间共举办了“中国少儿舞蹈艺术发展论坛”“首届‘舞蹈人类学会议’ ”等学术论坛及研讨会共计80余场,有益于及时确立并调整学术方向,力促舞蹈理论评论工作整体上台阶。
在注重理论评论评奖,加强舆情信息和新闻宣传的同时,积极与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联合,扩大舞蹈艺术的影响力。实现舞蹈艺术编创与新媒体传播的整合与创新,为舞蹈传播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如与央视综艺频道《舞蹈世界》栏目深度合作制作系列舞蹈专题节目;与上海东方卫视联手打造《舞林争霸》 ;从手机报到中国舞协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和蓝箱录制室,打造与时俱进的全新媒体模式。2015年,第八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及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开创性尝试网络直播,演出期间平均日观看人数达10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