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剧照
“我们是8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我们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激烈的枪炮声中,在悲壮的氛围中,身负重伤的红军战士们集体发出的呐喊响彻舞台、震撼人心——近日,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联手成都市委宣传部最新奉献的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在京上演,带领观众感受了一场关于革命信仰与人生信念的深刻思索。
全剧集中展现了红军长征中极为独特、极为严峻的一段——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在广西湘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部队损失惨重,牺牲巨大,红军只剩下三万余人。外部有多路强敌围追堵截,内部思想不统一,路怎么走?向什么地方去?剧中人物既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博古、李德等领袖人物群体,也有红军指战员群体,如被俘后绞断肠子英勇牺牲的红军师长、年轻美丽充满梦想的女红军战士、一度害怕想逃离队伍的民夫、强渡乌江时勇护浮桥壮烈牺牲的娃娃兵,此外还有黎平城中的德籍传教士、守望在家乡瑞金的老母亲……他们经历了从迷惘、困惑、焦灼、痛苦到坚定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或以艰难的思想斗争、或以英勇的流血牺牲,共同寻觅着前方的道路。在这样一群伟大的“信仰战士”的奋斗中,最终迎来了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转折。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做好该剧的剧本创作工作,主创团队从今年年初开始,便先后研读数十部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和文艺作品,并特邀著名军旅作家、长征史专家王树增担任文学顾问。今年4月,编剧李宝群、王宏、肖力,导演宫晓东等组成创作团队,沿红军长征从湘江到遵义的路线进行深入采访、体验,从广西兴安、全州、龙胜到湖南通道,从贵州瓮安猴场、黎平、乌江、遵义,翻越娄山关,探访赤水河,行程2000多公里,采访相关人员100多人次,参观红军纪念馆十余个,祭拜红军陵墓数十处,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剧本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剧照
在艺术上,主创团队也大胆突破传统写作模式,采用叙述体、史诗剧、思辨体戏剧相结合的全新戏剧结构,不采用相对单薄的单一化线性叙事结构,多点多线、块面结合。剧中人物在演出进程中既是叙述主体,也是戏剧角色,在情境中展开戏剧行动。力求以写人、表现人的情感世界为中心,全力塑造一批有血肉、有灵魂、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人物。当年的民歌、舞蹈、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词等也被化入剧中。
李宝群介绍:“这样的艺术方式仿佛是一群已经逝去的灵魂在回望过去的历史,舞台上还运用了大量新颖的时空转换方式,在写实与写意的配合中,每个人物的内心都会随时打开。”在当天的演出中,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刘劲因前一天的演出脚部骨裂,只能为观众呈现一位足部裹着绷带、拄着拐杖的周恩来,虽与历史实际不符,但他仍然坚持负伤演出的举动,感染了许多观众,对此他表示:“红军先烈们能够为了自己的信仰忍受那么大的痛苦,我这点小伤算得了什么。”观众赵锦英在观看该剧后对记者表示:“如今,社会上有一些人出现了信仰缺失、思想混乱的问题,这部剧正是用艺术的力量引领观众重温红军先辈们对信仰的捍卫与坚守,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很有启发。”
作为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从湘江到遵义》在创作中先后召开了国内、军内有关专家参加的剧本研讨会,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专家、红军史长征史研究专家、著名学者、戏剧专家20余人对剧本进行了深入研讨。为高质量地完成该剧的二度呈现,剧组还特邀邢辛担任灯光设计、孙涓涓担任形体设计,赵旭、刘劲、梅丽萍、刘大为、曾泳醍等同台献技,特邀洪涛、王玉孝、魏鹏等优秀演员加盟。魏积安、郭达也将在未来演出中出演主要角色。该剧预计于今年11月继续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