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的创作故事

时间:2016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华
0

将有力量的长征化为有力量的《长征》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的创作故事

  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历时四年打造的中国原创歌剧《长征》将于7月1日至6日与首都观众见面,这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第50部歌剧,也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头剧目。“如果不是亲身排演这部歌剧,光靠历史课本中有限的图片文字,真的很难体会红军长征面对的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该剧导演田沁鑫心中满是感慨。

  “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洗礼,我重新看了长征回忆录以及相关历史文献,那些音乐语言太生动了,仿佛把我带到当年,作为军旅艺术家,这一创作过程是向先辈致敬的过程,更是自我精神升华的过程。”为歌剧《长征》谱曲的作曲家印青说。

  歌剧《长征》以“信仰”和“理想”为创作关键词,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史诗的气魄表现了红军从瑞金出发,历经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夺取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在会宁胜利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与着力塑造长征途中领袖人物形象的同题材作品不同,为了探索长征题材新的表现方式,并能够在剧作角度上有所创新,该剧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普通红军战士闪烁着人性光芒的感人事件,展现长征宏伟的历史画卷,忠实再现那段“苦难的辉煌”,歌颂红军为理想信仰而奋斗牺牲的崇高精神。

  在唱法上有别于原创歌剧单一采用民族或美声唱法的做法,《长征》的民族唱法组由阎维文、王宏伟、王海涛、王喆、龚爽领衔。同时,迟立明、刘嵩虎等组成美声组,实现了对中国歌剧艺术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创新。

  用歌剧《长征》的感人故事传播正能量

  在谈到原创歌剧《长征》的意义时,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依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推出歌剧《长征》,目的就是要将前辈的精神财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传递给青年一代。我们将邀请‘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观摩彩排、观看演出,用歌剧《长征》的感人故事,传播正能量。”

  歌剧《长征》共分为瑞金、湘江、遵义、泸定桥、雪山草地、会宁六幕,剧作家邹静之历时2年6个月完成剧本创作。其间他翻阅大量史料,带着敬仰之情,以充满温度的笔触,刻画了中央红军某团曾团长、彭政委、红军新兵平伢子等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形象,勾勒了共产党人坚定信仰、追寻理想的姿态和风貌。邹静之表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改变历史的一个壮举。在长征的两年中,充满了种种不可思议和艰苦卓绝,红军不畏艰险、奋勇牺牲、为理想而战的精神是非常伟大的,“当我读过那一时期的《革命烈士家书》后,更被仁人志士为理想英勇赴死的精神深深感动。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是那些人矢志不渝的信念”。

  契合当代审美需求,传承红色基因文化

  《三月桃花心中开》,作为歌谣体插曲,分别以女声合唱、女声独唱、混声合唱等形式在剧中出现,歌曲富有地域特色,情感真挚、优美动听,表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深厚的感情。在《长征》排演过程中,《三月桃花心中开》在国家大剧院的微信公众号贴出、在喜马拉雅FM上推介后,深受网友喜欢,纷纷转载并表示“音乐太好听了”。有的听众更是感慨,“自己有长辈经历过长征,听着听着就好想哭”。

  用什么样的音乐风格、什么样的音乐形式以及什么样的音乐情感方式来表达,才能在当今的时代准确又新颖地再现革命先辈们崇高的理想和情怀,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老、中、青三代观众都能接受并欢迎?印青一度踌躇再三。

  “《三月桃花心中开》原来是没有的,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一定要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像过去经典的民族歌剧《江姐》有《红梅赞》、《白毛女》有《北风吹》一样。”印青说,他一开始比较排斥,“这个套路太常见,只要表达的情感是共性的,应该就能够流传,未必非要用歌谣体的分节歌,所以我当时有点犹豫。后来,我的很多朋友包括父亲的老战友,听说我在写歌剧,都说长征这个题材好,一定要有首好听的歌。这是大众的期待,中国老百姓对歌剧有这样的看法和认识——这个剧不管体现了什么,必须要有首歌能体现那一代人的审美、理想和意志”。在创作的过程中,印青一度边写边流泪,他把自己设定为剧中的人物,情感亦随之流淌。

  印青告诉记者,重读了长征的传记、回忆录,又重读了收藏多年的四大本《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后,一个理念逐渐清晰:红军的文化是红色的文化,而红色文化源自于特殊的红色基因——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这部歌剧音乐的灵魂,这个基因在当下仍然需要发扬光大。因此,该剧的音乐既要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要传承革命的、红色的基因文化。“其实最初还想有点创新,想摆脱常见的红军、抗战题材的音乐元素。我跟编剧邹静之讨论过,比如写几段爱情故事、几段人物命运,以长征为背景,这样的音乐发挥余地更大。但是后来还是决定以史诗的手法描写长征,从瑞金出发到延安大会师,截取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湘江之战、遵义会议等片段,采用线性故事,描写红军群像。音乐要传承红色基因,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尤其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当口,要敢于鲜明地用音乐来渲染和表达。”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我想的时间远远多于写的时间,一直在思考音乐的理念、风格等,是传统一点,还是现代一点?”印青说,《长征》这部剧让他内心沉下来了,“一首曲子成功的要素,往往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之外的东西,音乐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关键是用音符表达情感、审美和世界观”。

  一部颇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原创歌剧

  《长征》是国家大剧院迄今演出规模最大的中国原创歌剧,为鲜活、真实地呈现它,多位主创重走长征路,到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亲身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印青将西方歌剧的交响性与民族音乐的歌唱性相交融,通过西藏弦子、贵州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表现红军长征的进程;通过气势雄浑的交响合唱表现红军长征的史诗性。

  挑战从业生涯的第一部歌剧、在民族组中饰演彭政委的阎维文表示,“作曲家印青为这部歌剧谱写的音乐非常美,富有民族特色,符合当代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同时对演唱者而言,充满了人物感和画面感。无论是今天的事业,还是未来的事业,都需要长征精神”。在排练的过程中,阎维文多次动情地流下泪水,他希望观众在《长征》的舞台上看到的是彭政委,而不是阎维文。

  田沁鑫首次执导歌剧,她表示之前预想的困难在排练的过程中一一呈现,“纷繁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加上一直不停地行走,确实很难排”。与此同时,田沁鑫为能导演这部重大历史题材歌剧而感到庆幸,并一次又一次地被长征精神和“无情中的有情”所感动着,表示要用心打造一台有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原创歌剧。

  “我想带给观众一部朴素的、有力量的歌剧作品《长征》。长征,是一场在忍耐中默默坚持的集体行走,是一种长时间在艰苦环境中凭借信仰的精神,顽强的、历时两年的集体意志的锻炼,是一首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田沁鑫希望观众通过观看这部歌剧,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就是想把行走的艰难和精神力量传达给观众,这也是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

(编辑:云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