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再创“文艺湘军”新辉煌

时间:2016年06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微微(湖南省政协主席)
0

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 再创“文艺湘军”新辉煌

——在调研“文艺湘军”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改造国人精神、塑造民族灵魂、引领时代风气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湖南省委对文艺工作也一直十分重视,召开了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及调研成果汇报会、全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印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等,这些举措对于繁荣发展湖南省文艺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党中央要求,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就湖南省的情况而言,重点就是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再创“文艺湘军”新辉煌。

  “文艺湘军”创造了辉煌历史

  在当代中国文艺方阵中,“文艺湘军”是一支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力量,是一个重要的文艺人才群体。“文艺湘军”之后,才有“陕军”“豫军”等提法,可见“文艺湘军”在全国的示范性效应。

  “文艺湘军”最早放出异彩的是“文学湘军”。虽然这个美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获得,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且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五六十年代,三湘大地上诞生了《山乡巨变》《春种秋收》《早霞短笛》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周立波、康濯、蒋牧良、柯蓝、彭燕郊等一大批在解放前已经成就卓著的作家、诗人,回到湖南引领湖南省文学事业的发展,成为“文学湘军”的领军人物。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文学湘军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再次书写了湖南文学新篇章。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谭谈、孙健忠、韩少功、彭见明、水运宪、何立伟、叶蔚林、蔡测海、刘舰平等在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评奖中获奖。“新乡土诗”、儿童文学、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等也成为“文学湘军”的重要方面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唐浩明以《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完成了他对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解读。残雪以诡异的现代主义笔触写出了《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阎真在《沧浪之水》《活着之上》等小说中,着意对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灵魂进行探寻和叩击。王跃文则以《国画》《漫水》《大清相国》等作品,从现实和历史两个不同的维度,开掘了官场和乡村领域中人性的复杂性。近年来,湖南省在网络文学研究和创作上也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前段时间,全国政协专门到湖南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湖南网络文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早在六十年代,湖南省的花鼓戏《打铜锣》《补锅》——这是我们小时候就经常看的,搬一个小凳子坐在银幕前,坐在广场上看,当时是风靡全国。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剧湘军”更具规模,聚集了省内一批优秀编剧的“谷雨社”诞生,一批热衷于舞台艺术编剧事业的青年才俊创作热情高涨,佳作连连。如陈亚先的《曹操与杨修》、盛和煜的《山鬼》、吴傲君的《喜脉案》等,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此外,湖南省还涌现了花鼓戏《桃花汛》、湘剧《马陵道》《月亮粑粑》、舞剧《边城》等一批获得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对象的品牌剧目。另外,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等成为闻名全国的“戏窝子”。只要你到那里去,他们就会喊你去看戏,我到这几个地方,都被他们拽了去看。

  当代湘籍美术大家齐白石、黄永玉驰誉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湖南美术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陈白一以深厚的线描功力和创新精神享有“北潘南陈”之誉。同时,王憨山的写意花鸟,钟增亚的写意人物,曾晓浒的山水画,黄铁山的水彩画,雷宜锌的雕塑等都是“美术湘军”的重要品牌。新世纪以来,湖南美术界三次集体晋京展示实力,进一步确立了湖南作为美术大省的地位。

  “湘妹子会唱歌”有口皆碑。从李谷一到宋祖英、吴碧霞、雷佳、张也、王丽达、陈思思等可以数得出一长串的名字,这些享誉当代乐坛的歌唱家,无不是植根于湖湘大地。其实,除了“湘妹子”,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就以其新型高腔唱法成为“歌坛一绝”。谈到“音乐湘军”的领军人物,人们更会想到以著名作曲家白诚仁为代表的一批词曲作家。白诚仁汲取湖南民歌的精华,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歌唱家,他是当之无愧的“音乐湘军”的领军人物。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视湘军”横空出世,凭借“快乐中国”立台理念,创造了近20年引领电视领域的神话。湖南卫视不少的品牌节目被全国各省卫视竞相模仿,你这里出一个,其他卫视就跟一个。无论是《快乐大本营》也好,《爸爸去哪儿》也好,我们做完节目人家就跟着效仿来了。同样属于“湖南智造”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雍正王朝》《还珠格格》,都成为一个时期甚至一代人的记忆。现在只要台湾一来代表团,我们都会讲跟台湾的联系,文化的联系是从《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开启的,我们会介绍这部电视剧。

  除了上述几支队伍,湖南省电影、摄影、书法、舞蹈、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设计艺术等门类,也都有过辉煌的过去,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文学湘军”“戏剧湘军”“美术湘军”“音乐湘军”“电视湘军”和其他各艺术门类众多的人才一起汇成了“文艺湘军”的宏大队伍。

  说起湖南,湘楚大地在历史上曾长期被认为是瘴疠之地,被封建王朝作为官员的流寓之所,但是为什么却能在现当代开出灿烂的文艺之花?这既是屈贾文脉两千多年哺乳的结果,也是以沈从文、周立波等为代表的现当代文艺家开创的新传统影响的结果。如果说“浪漫飘逸”文风和“忧国忧民”情怀是湖湘文艺的两大历史传统,那么沈从文开创的向人性深处开掘、建构独特湘西世界的传统和周立波开创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讲好三湘巨变故事的传统,更深深地影响了和继续影响着当代湖湘文艺的走向。可见,我们经常说的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和现实依据的。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去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

  重振“文艺湘军”有困难更有潜力

  光荣属于过去。近年来,湖南省文艺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有不少困难,特别是“文艺湘军”队伍存在的困难,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老成凋零,中青年文艺人才还没有完全挑起大梁。“文艺湘军”的一批主将,有的英年早逝,如莫应丰、叶蔚林、钟增亚、何纪光等;有的福寿双全也已离我们而去,如陈白一、任光椿、白诚仁、李立、颜家龙等;有的英雄老去,逐渐停止了创作。接班的一代虽正当盛年,但创作实力还在积累,社会影响还有待扩大。湖南省文艺家进入全国各文艺家协会主席团的寥寥无几。个别艺术门类还存在人才“断层”的危机,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这将严重影响湖南省文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优秀人才的流失比较突出。这个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出现了,当时叫做“孔雀东南飞”,像韩少功、叶蔚林等都是那个时候离开湖南的。现在听说“孔雀”也有西南飞的,原来都是往东南飞,现在又飞到西南去了。中青年作家陈启文去了广东,青年画家付红去了四川,青年作家田耳就被广西挖走了。有人告诉我说田耳是凤凰人,他获得鲁迅文学奖时还是一个空调修理工,属于自由职业者,后来湘西自治州党委、政府和文联高度重视,做了很大努力,把他安排到凤凰县文联的书画院。同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为青年作家于怀岸、向远等很有潜力的文艺人才解决了工作问题。但是,因为别的地方的条件比我们更好更高,人才就走了。按照湘西的财力和他们的情况来看,这样做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作为这些青年画家、作家他们也很感动,但是他们觉得另外一个天地会更好,所以还是走掉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才到哪里都能发光,只要能够人尽其才,多出好作品,对人民有益,对国家有益,也不一定非得为我所有不可。但是,要建设文化强省,人才是关键;所以,对文艺人才外流还是感到很遗憾,我们还得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

  当然,对湖南省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既要看到困难,也要看到希望和潜力。现在,湖南省各级文艺家协会的会员人数不断扩大,特别是通过多年的影响、熏陶、培养,我们整个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其中的冒尖人才今后就有可能成为各个文艺门类的顶尖人才,挑起重担。湖湘代有人才出,重振“文艺湘军”指日可待。

  再创“文艺湘军”新辉煌

  俗话说“无湘不成军”。在文艺领域,我们应该让这句话再成为现实。要通过狠抓湖南省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文艺名家大师和代表人物,创作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再创“文艺湘军”的新辉煌。

  一是要大力发现和培养“苗子”。首先,要动员和鼓励老文艺家、有影响的文艺家,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我们要从人民利益和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以更高的眼界更宽的胸怀和更大的责任,去发现和培养大批新人。其次,要通过调研,摸清湖南省文艺人才资源的家底。刚才大家都说高层要谋划好,这就要求首先是底子要清,要建立健全分类分层次的湖南文艺人才库,制定湖南文艺人才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措施,使新人新秀“出得来”,优秀人才“留得下”。再次,要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对培养、培训,各个协会、文联、作协要做,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宣传、文化、人社,在人才培训中,要把文艺人才的培养、培训涵盖进去,并从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力度。最后,要重点关注高层次文艺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他们创作、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汇聚优秀的文艺人才。文艺人才的成长有其特殊的规律。刚才大家发言都说到体制外的人才在职称评定、行政级别、晋级升职,包括进入体制内这些方面,没有一个顺畅的渠道。现在基本上是按照选拔调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方式选拔考核,甚至考试题目也是一样的,评职称也是一样的,晋级也是一样的。这样,文艺人才怎么能够进得来?没有专门选拔引进文艺人才的特殊政策,那你就引不进来,优秀的人才就会被外地挖走;有的文艺人才你要用,他又没有台阶,他也上不来。所以,相关部门还是要学习借鉴一些外省建立文艺人才“绿色通道”的做法,制定优秀文艺人才的调配、选拔、任用的特殊政策。另外,我们在发挥本土文艺家作用的同时,还要根据题材、项目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外地人才,现在别人把我们的人才挖走了,我们也得想点办法,不说把外地的人才挖过来,先把自己流失的优秀人才挖回来。这需要包括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可以尝试签约特聘一些全国文艺名家。这涉及到理念问题,相当多的文艺人才在体制外、在网上。我的微信一打开,有好几个群、公众号,“为你读诗”“国学精粹”“生活艺术”“每日音乐”“舞蹈”等,这些公众号都在我的微信群里面,我天天在里面选。它也推出了许多新人,它通过各种途径推新人,也在发现、培养文艺新人。我们除了要把体制外人才吸纳到体制内,发挥他们的作用,还有很多办法,很多渠道。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留住、引进、壮大文艺人才队伍。

  三是要加大对文艺人才的宣传推介力度。这点非常重要。我也觉得现在宣传推介的力度还不够,我们很多艺术家的影响还是拘于一隅,不为外界所知。刚才王阳娟说的在全国获了奖回来,新闻报道上有一个“小豆腐块”。当然,现在我们宣传部门更加重视了。对一些获得国家最高奖的人还是要加大一点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知道。另外,现在也要重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学艺术氛围问题。刚才唐浩明主席谈到这个问题,大家越来越不读书,把书论斤卖,还不如生姜价,不如菜价,跟猪肉更是没法比了。出现这种文化氛围是宣传推介引导不够,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会导致文艺人才地位不高,影响不大。我觉得还是要充分发挥省文联、省作协、各个协会的组织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也要从各方面都更加重视,要构建一个文艺宣传的全媒体格局,综合运用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来推介湖南省文艺名家、名作。现在对文艺这支队伍,对里面的领军人物的宣传,对名作的宣传,恐怕也得采取点措施,要全方位、各媒体联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他们在全国的影响。同时,在文艺界也要形成共识,推领军人物,并不仅仅是推某一个人,实际上是推介一个艺术门类、推介整个湖南文艺,因为文艺领军人物是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风向标。

  四是要营造团结和谐的风气、氛围。风气、氛围是软环境,也是软实力。团结和谐才能出人才、出作品、出影响力。有人说“文人相轻”,我觉得湖南省总体应该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过杂音,现在当然越来越好了。文艺界内部有一些杂音,也有一些互不买账的。我觉得首先要变文人“相轻”为“相亲”,我们要亲近这个“亲”。要引导文艺工作者相敬相尊、相师相亲、相助相补,大家相互尊重、理解、支持,在团结中创作,在创作中团结,切实营造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良好氛围。文艺界内部有这样一个氛围,对我们的人才成长非常重要。我是文艺界之外的,有时我读书读到一部作品,跟文艺界内的人去聊起,很少聊到哪个他觉得很佩服的,他会说,你看那一个作品,这个作品不行。我订了《湖南文学》,看到青年作家的作品,我就说这个人的作品登在《湖南文学》上,有人就告诉我,你别看他的,他的根本不行,这是编辑想帮他一下才登的。包括书法,我有时候去看看展览,有人说这个人在全国还是很有影响的,自成一体;另一个会说,你别看他,他什么自成一体,乱七八糟,根本不成体。所以,我觉得不管哪一个门类,我们自己要相互尊重、相互推举、相互提携,还是要有这样一个氛围,这样才能推动湖南省文艺界形成整体效应和工作合力。同时,要在文艺界大力倡导德艺双馨。这也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期待,也应该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

  希望我们“文艺湘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克服浮躁心态,砥砺艺德艺品,强化责任担当,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潜心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弘扬者、践行者,社会正能量的积极凝聚者、传播者,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