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让阅读回归到人本身

时间:2016年06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戈
0

  大数据概念,正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民阅读,早已为社会有识之士所倡导,而利用大数据为选书提供支持,近些年更是方兴未艾。媒体报道,日前京东图书又推出“新玩法”——“陪伴计划”,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知识内容、阅读计划等。技术解放时间,为选书提供方便,显而易见。

  伴随着图书电商的竞争加剧,包括当当、亚马逊、天猫、博库等涉足图书领域的电商都在抓紧布局、创新手段,除了清晰类目、喜好推送、榜单推荐、“造节”促销及此次所谓的“陪伴计划”,诸如单品引流打造“爆款”及社电联姻等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图书线上销售额达280亿码洋,增速达30%。这一切,都与大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令人振奋。“量身定制”或许只是一种促销手段,但阅读本身的特点,确实有大数据所不能抵达的地方,比如个性阅读、同人交流、亲子互动等。当数据、技术不再是问题,让阅读回归到人本身,可能才是大数据时代的真命题。

  读书求知,历来被人所重视。国民阅读水平,往往也被认为是一项考察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古之读书,且不必说,像胡适、林语堂这些文化大家,就很喜欢给青年人开列书单。惯例沿袭,如今不但文化名人有此嗜好,各类媒体也常以榜单、必读书等形式为人们阅读选书提供参考。当然,书单可能只代表了开列者的趣味,也可能只是一时潮流,或者是带有商业色彩的运作,却有一个共同的表征,即海量知识带来的选择性障碍,促使人们不得不采取手段、直取所需。当人们较多地关注实体书店经营困境之际,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悄然来临,那就是信息爆炸式增长和阅读方式的多元分流使得阅读陷入了更大的数据漩涡。人为数据所役,实则已背离了技术发展的初衷。

  一些图书电商推出类似“量身定制”的创新内容,依托大数据为阅读回到人本身提供加持,虽然质量和效果有待分解,倒也不妨乐观其成。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却还远远不够。毕竟,这只是为选书提供了更便捷、精准的可能,未必就意味着进入“正好合适”的读书旅程。一来,“定制”是否精准有待评估,所谓“量身”也得“穿”了试试才知道。二来,阅读回到人本身,包含着远比数据更为复杂、丰富的内涵,绝非泛泛的、标准化的数据匹配所能取代。像个性阅读,除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和知识水平等影响要素,他或她与何人交往交流、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或家学渊源等等,其实也是综合关联的。也就是说,人作为社会人,阅读既是个体现象,也是社会现象。“量身定制”或许在一定限度内做了“引进门”的数据参考,最重要的还是“修行看个人”。

  一段时间以来,实体书店经营困境备受关注。许多书店纷纷推出一些特色化的服务,有的组织类似俱乐部、书友会的定期沙龙活动,有的提供文艺范的、综合餐饮交流服务的设施,有的延长了经营时间,不一而足。一些服务具有较为浓厚的同人性质,归集人以群分的交流,其实正可看作是缓解当代阅读“孤独症”的良方。而长期被文艺青年所喜爱的豆瓣网等社区交流平台,以及近些年兴起的微信群等,则让人们轻易就能找到同类。这些同样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却并非基于数据的标准化提供,而是从个体出发去为自己“量身定制”,让人顿时多了许多温暖。图书电商的创新,只是尽力之所及,似乎不宜苛求,只能留一些期待。对于读者而言,我倒更倾向于数据姑且看之,“定制”择其善者而从之。唯需谨慎的是,不要掉进大数据的漩涡,而失去了读书的初心。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