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成果在京发布
5月23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出席发布会。 本报记者 张志勇 摄
5月23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郭希敏以及郑一民、陶立璠、贺嘉等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专家组代表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主持。
该总目是“中国口头文学数字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内容的关键项索引,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民间文学普查所得资料的篇目名录,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民间长诗、民间歌谣、谜语、谚语、歇后语、民间小戏、民间说唱11个大类,总计120余万条篇目信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项目于2015年3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正式立项启动,本次发布的是全套《总目》的示范卷“河北卷”,其他各省卷本将在近年陆续出版。
与会学者表示,该《总目》的出版将极大便利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新资源、新动力,为依法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权益提供有力依据。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74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开启了我们党革命文艺、人民文艺、大众文艺的方向。自古以来,民间文化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心中,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个中国人价值观、人生观。基于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已有成果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为各民族民间文学专门编纂、按照民间文学规律分类分层级编目、收录内容最齐全的作品目录,其中很多文学篇目没有公开出版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如此举世罕见的文明遗产,理应以图书方式面世,从而使一直无形存在的口头文学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进入中华文明的殿堂。《总目》的纸质文本以系统、全面、高效、合理利用的理念将这一巨型文化遗产广泛推向社会,从而使数据库的社会应用、口头文学资料的学术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郑一民(中国民协顾问):
口头文学是人类在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活、生产中创造的民间文化。盼望已久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在北京举办成果发布会,我感到很激动。冯骥才主席和罗杨书记把数据库总目项目提出来以后,河北人心情最急迫,唯恐在这项工作中落后,别人弄一个不显眼,河北这一块要掉下来在全国非常打眼,如果把这项工程比作“文化长城”,我觉得不能从我们这塌腰。把“示范卷”任务担起来,我们觉得义不容辞,好赖先出来一个东西供大家参考,给全国提供打靶的目标,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就非常高兴。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能够参加这个事业,是我的荣幸。这项工作是有利于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河北做得好不好,前面由我执笔的概述的写法行不行,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意义。
郭希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
民间文艺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我记得有一次跟罗杨书记出差,听他说起民间文艺是一切艺术最根本的源泉和来源,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民间文艺在我国艺术保护中的价值和地位。2011年以来,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了许多民间文艺项目,包括口头文学的抢救,也有一些剪纸项目,人才培养的项目,还有传统村落3D影像等。对基金会来说,能够支持这些项目,促进民间文艺发展,我们也感到很荣幸。口头文学这个项目从设立开始,就受到了民间文学专家极大的关注和热切的期望。应该说,《总目·河北卷》出版将会给我们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更大的便利,整个总目的出版将大大地拓展相关学科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进步,甚至为研究方法带来一些重大的创造性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很重要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这部书的出版非常有意义,后面还有数据库的代码,有了这个和数据库相联系的总目,以后使用起来是非常方便的。我现在希望我们的第二期工程能够尽快上马,因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还有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我觉得还是任重道远,需要共同的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把数据库完整地建立起来,这个建立的意义不在于保存,而是在于使用,通过一种服务,让使用者能够从数据库里面获得相关资料。就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来讲,这些年是有滑坡的,也和我们今天高科技发展有关系,冲击很大,但是我们怎么样把高科技尽快跟对口头文学遗产的使用联合起来,这样我们的研究才会更深入一些。中国民协提供了这么丰富的资料,如果研究还上不去,我们就对不起祖先创造的这些文化遗产。
刘晔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尽管现在电子阅读这样普及,但让我们去查看中国民间文学的概况,看一天也摸不着头绪,但是把总目编纂出来,大家一目了然。仅仅是河北一个省的目录,就达到了1000多页,近5万条,全国该有多少?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到全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作出的巨大贡献。能够参加这项工作,令人感到愉快,光荣,自豪。我也真心希望,中国的口头文学遗产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整理出版,如果再不出就不行了。5月17日,我们刚刚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总书记再次提出中国文化的继承性和民族性,我们的工作就是继承性和民族性最好最大的体现。我们把民族几千年的创造继承下来,把它变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系统性、专业性的数据库,同时又编纂出版数据库的总目,这是符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民间文艺界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践行着总书记对我们的希望。
李世跃(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冯骥才先生在这本书总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总目的出版应该是我们民间文化界50年来对口头文学抢救和整理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一个巨大的值得自豪的成果。”当两大册、一千多页的书放在面前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这句话的意义。这套书虽然仅仅是一个目录,但是编撰过程也十分不易,冯先生确实是呕心沥血,从书的体例的确定到后来版面、封面的确定,每个细节都要过问,非常仔细。各位专家在编纂过程中发现问题一次一次做调整,一次一次地去更改,出版社的编辑对这5万多条是逐条的查,然后发现了很多缺字、漏字的地方,反过来又把数据库做了调整。正是因为从冯先生到各位专家到出版社编辑整个环节的细心的努力,才使我们这个书能够以一个比较有质量的形式出现在面前,也能够真正的体现到我们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的价值。通过编纂,我们向社会奉献了这两本厚厚的成果,我们也可以展望一下,当30多个省市加上综合卷、文献卷出来以后,是一个何等辉煌的大事,这还仅仅只是目录。
吕 军(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珍贵信息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面世了,这是中国口头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件大事。总目编辑立项和“河北卷”出版历时一年半,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各用了半年多的时间。2014年2月一期成果发布会后,中国民协即开始研究总目编纂工程。2014年底到2015年5月12日为第二阶段,期间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五次进京召集专家会议,研究总目的编撰原则框架,2015年5月12日在天津召开专家会议,完成了总目编撰工作的总体设计,确定了目标任务。至此进入了第三阶段,“河北卷”的编撰流程,通过数据提取、专家审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2016年初“河北卷”顺利出版。总目的立项和河北示范卷的出版,使近百年来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梦想完成的永久地保护好中国口头文学遗产的愿望,向着伟大的既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河北卷》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 陈建文(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我国传统民间口头文学种类繁多,优秀作品传承历史悠久,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民间口头文学,在温润滋养人们心灵、传承民族精神、抒发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等史诗,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建立中华民族的口头文学数据库,用数字化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有效保护起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2010年12月,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的倡议下,在中国文联和文化部的共同支持下,中国民协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和力量,协同奋斗,攻坚克难,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圆满完成了第一期工程。该工程按照冯骥才主席提出的“严格的学术分类,科学的程序编排,完善和方便的检索方式,以利于确切的保存,还有传播、使用与弘扬”的要求,将原始口头文学资料数字化、文字化、实体化。该工程在收书品种与总字数上,都可与《四库全书》媲美,堪称当代的“民间文学四库全书”,建立起了一座“数字化的民间文化长城”。
2015年3月,《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项目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正式立项启动,历时一年,《总目》的样本卷——河北卷,于今年正式出版。《总目》的优势和特点在于,它依托“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是数据库的关键项索引,包含了全国各民族的口头文学资料名录,是迄今为止中国最为集中的民间文学资料总目。一方面,该《总目》与实际建成的数据库相对应,将数据库中业已完成的数字化内容,以文本形式加以呈现,从而使数据库的社会推广、口头文学资料的学术研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总目》的编纂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全国民间文学资源,对于第二期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作为整个数字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始结出硕果。这既是我国民间文化界学术研究的一件大事和喜事,也是我国文艺界和中国文联的一件大喜事。优秀的口头文学作品,蕴含着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民间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各省卷本的陆续面世,这套《总目》一定会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工作,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
□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2010年,我们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着手建立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2015年又立项启动数据库总目项目。《总目》河北卷的出版,是我们从事口头文学遗产的搜集整理抢救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我昨天想什么应该是今天会议的关键词,我觉得关键词就是两个字:重要。口头文学现在好像是一个边缘词汇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也被边缘化了,实际上对口头文学的认识,我觉得还没有认识到位。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讲,口头文学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说这个位置带有核心价值。因为它是文学,文学是纯精神性的创造,它有核心的价值。一个文学的大国,它的文学创造无非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的,一种是集体的。个人的一般都是用文字的形式创作,他创作出来的文本流传。还有一种是集体的,集体是用口头语言来传承,口口相传,在流传的过程中相互认同,然后不断地修改,然后形成。在这里面有一点不同,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文本的文学,就是个人化的文学,它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社会的认可或者是集体的认可,它才能留得下来,可是集体的文学,它不是一个认可,它是一个认同。我们认同了,大家才参与创作,才是一个集体文学的创作。口头文学流传得越广,认同得越广,认同的时间越长,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民族就把它的价值取向、它的精神天地都加进去了,变成了一个共同的东西。毫无疑问我们是文学大国,但是什么构成的呢?一方面是我们的格萨尔,玛纳斯,亚鲁王,阿诗玛,我们的梁祝、白蛇传,我们数不清的谚语、歌谣,再加上另外一部分,我们的九歌、天问,我们的唐诗宋词,我们的八大家散文,我们的四大名著,把这些放在一起才是我们伟大的中国文学的传统。如果没有口头文学中国文学至少失去一半。这就是它的重要性。
我记得前两年到芬兰参观,芬兰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部分的调查整理,只有口头文学,到现在还有一大批人专门研究民间文学,而且还在搜集现在的民间文学。我跟他们讨论过,现在的民间文学很有意思,跟古代的民间文学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很多民间文学是通过网络互相传递,微信来传递,已经变了,它已经文字化了。它有流传没有传承,一瞬间或者几天里面流传过去了,接着消失了,这没有纵向的传承。我们口头文学的传统既有横向传播,也有纵向的传承。可能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口头文学过时了。我们有很多口头文学,但我们对它不重视,对它疏远了,那么大的文学资源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我记得前两天有人跟我聊天,聊他单位里面人事问题很麻烦,年轻人之间互相较劲,你不愿意让我往上升,我不愿意你怎么样,互相遏制,他用了很多词汇来表达,他怎么表述也表述不清,我就跟他说一句话,一句民间的歇后语:一天刮一遍胡子,他问什么意思呢?我说它的意思就是,你不让我露脸,我不让你露头。他说这个绝了。我说这个就在我们口头文学数据库里面。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我们的幽默,我们民族的才华灵感是无穷的。这个宝库有多大,我们没有办法估量。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的关键项索引,有了这个实实在在的总目,就知道我们搜集的口头文学遗产到底都包含了什么内容,这个分类和编目做得越严谨、越科学,越经得起推敲,将来就越有文献价值。
我们要看清我们的形势,一方面是我们的工作充满了困难,充满了挑战,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中国民协必须要站在时代的历史的高度,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上,来对待我们的文化,必须要有这样的使命感,你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你才能够看到哪些东西必须是我们这一代人去做,而下一代人做也做不了,而下一代人却必须拥有的东西,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这个。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大的情怀。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哪个位置上工作,我们都对我们的文化负有责任,我们要面对挑战,我们要迎接挑战,我们要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总目》有关情况信息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一期收录资料8.878亿字,计5000余册,其中有711册是铅印本、手抄本,非常珍贵。一期资料在20余位专家的参与下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11类。共有120万余条。一期数据库已经在2014年初顺利完成。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二期工程已经征集有效资料8亿字、计5100余册。计划年底前再搜集2000册,达到10亿字后,正式启动数据库二期工程的录入和分类工作,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二期的工程,最终一、二期数据库建设达到收录万册资料、18亿字的目标。
2014年2月,基于“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一期工程,中国民协着手编撰《总目》,拟通过出版纸质资料展示数据库的概括,让总目成为该数据库的关键项索引。通过该《总目》,可以直观、便捷、全面地概览和检索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一期5000多册书籍的内容。《总目》秉持客观、平实、简要、准确的原则,能为我国民间口头文学的学术研究、理论思辨、数据统计等提供便利条件,将成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要工具书。该《总目》能极大便利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资源、新动力;为依法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权益,提供了有力依据。
2016年1月,全套《总目》样本卷的“河北卷”正式出版,“福建卷”的基础资料也准备就绪,拟于6月底交付出版社,进入出版流程。“河南卷”已经与省民协会商,拟在明年上半年出版。随着三省卷本的陆续出版,经验不断地积累和丰富,今后有望每年出版4-6个省卷本。
为了配合数据库总目各省卷本的出版,中国民协邀请各省著名民间文学学者撰写各省近百年来民间文学发展状况概述,并拟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