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网络工作平台建设 积极探索网络文艺生产传播规律
阮 欢 广东省文联网络文艺部副主任
近年来广东省文联网信工作在中国文联网传中心指导帮助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今年全国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广东省文联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促进互联网与文联业务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广东省文联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紧扣庆祝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主线,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坚决守好省文联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开创网络内容建设新局面,迈出信息化发展新步伐。围绕会议主题汇报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情况:
一、广东省文联网络文艺工作组织机构建设
2019年4月,经广东省编委批准,广东省文联增设“网络文艺工作部”。去年广东省文联网络文艺部正式挂牌成立,主要职能:开展网上文联、网上文艺家协会建设;负责全省文艺家网上资料数据库、网上展览馆建设;优秀文艺家及文艺作品网上推介;省文联机关的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与维护,网上宣传、信息发布等工作。这是广东省文联落实深化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也标志着广东省文联网络信息、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文艺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落实全国文联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
全国文联信息化工作会议后,广东文联及时在党组会议、行政办公会议上传达会议精神,组织网络文艺工作部全体同志专题学习,并按照《全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3)》要求,结合广东省文联网络文艺工作实际,开展了系列学习调研活动。
一是组织赴四川重庆文联学习调研,4月中旬,广东省文联领导牵头率网络文艺工作部负责同志组成调研组,赴川渝两省市学习调研,调研中我们深感四川省文联在网上文联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四川省文艺资源数据库、艺术家管理服务平台和数字艺术馆的建设成果丰硕;重庆文联在全面深化改革、助推精品力作、加强队伍建设和机关自身建设等方面勇于创新,两地不少成功经验让我们深受启发。
二是组织有关同志到东莞市文联、华为终端公司总部走访调研。在调研座谈会上周华副主席传达了全国文联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地市文联和协会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网络文艺传播工作,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增加优质网络文艺作品等提出希望和要求。通过调研走访、实地考察的形式,了解部分基层文联网络信息化建设情况。
三是我们先后与广东省音协、广东省摄协等省级文艺家协会交流网络文艺工作情况,进一步了解广东省音乐界、摄影界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策划组织了大型网络文艺活动,推动网络文艺精品创作,进而推动广东原创文艺作品的发展情况。
通过系列调研活动明确了在网络文艺内容研创、优质文艺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等方面工作思路,为积极推动“全省文联一张网”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稳步推进广东省文联网络工作平台建设
广东省文联党组高度重视网络文艺工作,大力推动文联新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行“网上文联”工作平台建设,有效提升文联宣传能力及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2020年广东省文联探索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的融合创新,在中国文联网传中心的帮助下,借助“中华数字艺术城”,打造3D艺术空间“云展厅”。广东省文联作为首家进驻中华数字艺术城的省级文联,积极借力数字展览平台,将线下的美术、书法、摄影等精品展览推送到线上展出。
二是借助广东数字政府建设的顺风车,全方位申请电子政务云平台资源,减少了自建平台的支出及维护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借助政务云平台保障了网络和信息安全。去年以来,广东文联信创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有序推进,完成立项申报,省文联信创工程重建办公平台为契机,加强“网上文联”系列平台建设,借助“粤政易”移动办公平台,探索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的工作机制。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办公平台将与广东省数字政府平台、粤政易、电子签章,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等做好数据及接口关联设计。该项目正在推进,计划2021年12月建成。
三是守好广东文艺网网络阵地,广东文艺网作为省文联官方网站,充分发挥网上阵地作用,同时,利用好“广东文艺网”、省级文艺家协会网站、下属单位及地市文联形成的网站群这个网络阵地,及时准确的把文艺惠民活动在网络上传播。
四是借鉴中国文联新媒体矩阵建设模式,建设广东省文联+省级文艺家协会+地市文联形成的新媒体矩阵,打造文艺传播新模式。形成了导向鲜明正确、信息丰富多样的广东网络文艺传播集群。
四、开拓思路,在重大主题网络文艺内容研创方面迈开新步伐
根据《全国文联“网上文艺之家”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3)》主要任务要求,广东省文联积极探索网络文艺生产传播规律,组织开展重大主题网络文艺创作,在重大宣传任务中、重要时间节点上不缺位,有作为。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研创优质的网络文艺产品。
一是浓墨重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实现优质文艺内容特别是广东红色文艺经典作品数字化转化、网络传播力优化,在省文联党组的领导下,《广东红色文艺经典名家谈》系列短视频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深入挖掘广东红色文艺经典资源,邀请广东的美术、摄影、杂技、曲艺、戏剧、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的文艺名家,特别是在红色经典题材创作上有突出表现和杰出成就的老艺术家、中青年代表走进演播室,紧密围绕广东红色文艺经典的创作实践和成就展开话题,在主持人与嘉宾的一问一答中生动展现艺术家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的心路历程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红色文艺经典的现实意义和对后人的启发。目前,共拍摄了10期访谈节目,已完成并推出8期短视频,经学习强国、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等平台陆续推出,平均每个节目访问阅读量均在20万+,其中最高的访问阅读量40万+,合计访问超过200万人次,好评度和影响力较高。该活动为我们接下来将广东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网络化转化利用探寻了方法路径,有效增强了文联文艺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是为充分利用红色摄影作品资源,从红色摄影中学党史、悟思想,广东文艺网微信公号陆续推出“红色印记、光辉历程——从广东摄影作品中学习党史”网络宣传专题。该专题依托权威党史资料对广东有代表性党史事件的梳理,从省摄影家协会组织开展的“红色印记”摄影大展作品中选取部分艺术表现力强作品,以图文的方式,宣传、推介广东红色摄影作品,宣传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目前已制作推出14期,为营造浓厚学习宣传氛围,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做出积极贡献。
五、互联网+协会的工作探索
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助力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切实推进“互联网+文联”、“互联网+文艺”、“互联网+协会”工作深入开展,助推文联、协会工作开创新局面,近年来,广东省文联各省级文艺家协会在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以互联手段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等方面也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其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探索出一条互联网+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大力推出优质主旋律音乐作品,在唱响时代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推出新举措。一是广东省在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音乐会,联动如“学习强国”总平台,中国艺术网、腾讯视频等十多家主流传播平台,采用网络直播方式还原音乐会现场,吸引了数百万线上观众的热捧。二是在新媒体平台策划、推出多组高质量、高传播力的音乐媒体产品。MV《我爱你中国》全网阅读量2.5亿。原创粤语主题MV《爱我们的家》全网阅读量两千多万。三是强化“移动优先”思维做好新媒体工作。通过人民日报“人民号”、新华网“新华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抖音、哔哩哔哩等传播阵地开展了原创精品、“寻找广东原创好歌曲”系列展播全平台总阅读数和播放量已超2个亿。
六、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广东省文联党组领导对网络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建立了党组领导、网络文艺部及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网络意识安全管理机制。近几年,广东省文联党组持续加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保障力度,对广东文艺网及协会各信息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广东文艺网及微信公众号平台作为省文联贯彻落实基本文艺方针举措的网络阵地,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让文艺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作用。
在注重加强网络安全日常管理的同时,逢重要的节庆或敏感的时间节点,对网络安全工作进行重点部署:一是建立常态化业务学习机制,定期组织召开省文联网络安全工作会议暨网络文艺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网络安全及信息化相关文件精神,总结上一阶段网络及信息化工作情况,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排查风险隐患,部署下一阶段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二是安排重大节日网络安全及网络值守工作。为做好建党100周年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专题组织学习《党组(党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期间网络安全工作责任落实。三是定期开展网络安全自查工作,组织第三方专业安全技术公司在开展多次省文联及下属文艺家协会网站系统漏洞扫描、网络安全大核查及信息系统渗透测试工作,有效防范化解了安全隐患。
总的来说,广东省文联网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也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
一是信息化项目立项、建设、验收等经验不足,没有完成较大信息化项目的经验。
二是信息化建设全面依赖财政资金,推动网信成果效能转化还没有形成较好的思路,未找到自我造血的方法和路径。
七、下一步工作的主要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广东省文联将从着眼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优质文艺资源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化应用,积极推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等主要任务,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推动《广东省文联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制定,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网络风险的责任体系,明确网络安全责任追究及问责制度,将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纳入省文联综合考核范围。健全安全保护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完善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及应急预案,组建广东省文联网络安全应急支撑队伍,开展应急演练,确保省文联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
二是加强线上线下文艺融合,扩宽文艺内容的传播途径。加强网络直播、线上展演、短视频等技术的应用,结合线下展览、评奖、演出等,推出系列线上展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