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红色娘子军》背后故事多 吴祖强讲述往事
发布时间:2005-07-21

  开场白:一个年代总会留下一些音符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些音符,它铺陈着时代的背景,也铭记着我们个人的历史记忆,但是我们对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创作《红色娘子军》等乐曲的著名音乐家吴祖强,就将给我们讲述那些传唱至今的乐章背后的故事。

  [解说]1964年9月21号,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天桥剧场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

  功,历经四十年,这一舞剧久演不衰,而且大众对其中的音乐也早已耳熟能详。作为这一舞剧音乐的主要创作者,吴祖强凭借《红》剧的成功,开始名扬全国。但是现在说起这一扬名之作,他的态度却大大地出乎人们的意料。

  主持人:您的作品对于您来说,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吴祖强:是啊。

  主持人:但是您好像不太爱谈这件事,很少有场合谈《红色娘子军》。

  吴祖强:我写的文章不少,关于我的许多作品,都有解释,都有说明,谈它们的过程。《红色娘子军》我没有写过一个字,我也不想写。像你问我,我说一说。要不问我,我也就不说了。

  [解说]1963年,中央芭蕾舞团决定将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以响应当时艺术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吴祖强应邀参加了音乐的创作,早在5年前他就以舞剧《鱼美人》而声名雀起。历经半年,吴祖强和其它四位作曲家集体合作,完成了这一经典作品。

  1964年10月8号,就在首演成功之后不久,毛主席带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时间,《红色娘子军》和《东方红》、《红灯记》一起成为风靡全国的“三红”。然而就在走红之时,《红色娘子军》的命运却发生了变化。

  吴祖强:这样江青就看上我这个了。

  主持人:后来它就成为样板戏?

  吴祖强:对了,后来就成为样板戏的领域,然后提出这个那个、那个这个,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做了这样那样的修改。

  主持人: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红色娘子军》舞剧跟最初您创作的已经不一样了。

  吴祖强:大架子没有动,因为动不了。我觉得我们当时还是严谨的,整个的结构跟整个编剧和舞蹈的发展、音乐的处理,基本东西它都要改,不改就不能体现她呕心沥血。

  [解说]当时四人帮出于政治需要,提出“八个样板戏占领舞台”。但样板戏不能由创作和演出的艺术家们负责。样板戏的主题思想、剧名、人物安排、主要情节等都得听从江青提出的指示,并且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对《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她提出过一百几十条大大小小的修改意见,而《红色娘子军》中的女主人公吴琼花就被她改名为吴清华,就连主演琼花的演员白淑湘也被禁止演出了。

  吴祖强:琼花也不许用,说琼花是叛徒,就叫清华。咱们芭蕾舞团有一个女演员叫薛清华,后来江青又看上了薛清华,说“她长得像我,让她演”,把白淑湘给打下去了,这种不讲理的事很多。里头有些我写的段落莫名其妙地被拿掉了,或者做了这样那样的修改,包括发动群众,改写琼花的主题。她觉得不合她的心意,他提出了什么呢?萨拉沙帝的《流浪者之歌》小提琴曲,这是很有名的独奏曲,她脑子里有这些东西,要求按照这样的思路改写琼花的主题。这是最大的变动。

  [解说]这是吴祖强创作的第一稿琼花主题音乐,或许它早已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消失,但它的旋律却一直刻在王燕樵的脑海里,当时他是创作组的成员之一。

  王燕樵:这是明显的海南五指山的味道,它的和声也是根据吴琼花那样一个农奴的形象塑造的,它的这个和声比较有张力,但是在后来的修改中,它就被拿掉了。

  [解说]当时四人帮在中央芭蕾舞团组织了一百多人对整个舞剧进行重大修改,而王燕樵也不得不参与其中,并目睹了江青是如何改造音乐的。

  王燕樵:她站在乐队旁边,那时李德伦是负责修改的,她指着那个大号——江青不懂啊,她以为大号声音一定特别大,其实那小号你别看它小,声音倒特别大,她不懂大号实际是个低音的意思。李德伦说我怕她把小号也拿了,就说这可以不用。这个拿掉!那个东西,为什么铜管乐器那么多?军乐队的东西这么多?她完全不懂,就把小圆号也拿了一支。圆号拿了以后,圆号跟长号配器的平衡也没有了。后来吴祖强问我,比如说这一段怎么改的,我也难以启齿,也就只能这样,只能这样了。

  [解说]接着江青又发出指示,整台舞剧只允许有三个音乐主题,最后就造成了舞剧音乐主题单一、配器不均衡等一些后果。

  吴祖强:所以我当时有些窝火,所以我后来对《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和演出以及后来遭遇,我觉得我很难说什么。

  主持人:一个音乐创作者在一个创作往往要被各种政治因素所左右的年代里头,一定会留下许多遗憾。

  吴祖强:是,他们修改把我写的东西拿了也没跟我商量,我那天说,也觉得有点任人宰割的感觉。我想我的朋友,我的合作者们,他们也觉得挺遗憾,但是那个时候他们也不敢来跟我商量。

  [解说]那时参与红剧创作的主要演员、作曲、编导和指挥中,有近一半的人员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迫害,主创者吴祖强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那时虽然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正被人粗暴的修改,却也对此无可奈何。在《红色娘子军》演出的过程中,他还发现,打出的作曲者名单上,独独少了他这位主要创作者的名字。

  吴祖强:后来出名字的时候把我的名字拿掉了,这次我是唯一的一次提出了严重的抗议。

  主持人:你说我要放上去?

  吴祖强:我说这个不能够这样,不能这样做,我不是阶级敌人,你们要把他拿掉。芭蕾舞团也觉得这事做得不恰当,后来专门给了我票,让我去看一场,我一看前头的字幕打着作曲者谁谁谁,四个人的名子是印的,是原来正规的字幕。

  主持人:印上去的?

  吴祖强:就是他们正规的字幕,就是他们四个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洪威,然后啪三个大字一换:吴祖强,写的。

  主持人:给您单加了一幅加上去了。

  吴祖强:给我单加了一幅。证明说是你的名字,我们又给搁上去了。

  主持人:而且还写得挺大的?

  吴祖强:挺大。他们四个人占一版,我一个人占一版。

  主持人:您一想,这也行了。

  吴祖强:证明他们接受我的意见,又给我恢复了名誉。像这些事,我觉得说起来有的也挺可笑,有的也让人觉得挺不愉快,但是都过去了,跟整个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一样。行了,就够了。

  主持人:不过您还算是很幸运,您的许多作品虽然在文革中出生都很不顺利……

  吴祖强:但是最后都还得到了比较好的前景,得到了群众对它们的喜爱。对作曲者来说,一个作品能够流传下来,能够那么多年还在演、还在唱——今后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对作曲家来说,应该说是很感动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也很满意,行了。不管以后《红色娘子军》会怎么样,但是现在人们还是认可了我们当初的努力。

  [解说]文革结束后,盛极一时的《红色娘子军》又因“样板戏”身份而遭到冷遇。直到1992年,在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50周年时,芭蕾舞团部分复原了《红色娘子军》,在征得文化部的同意后重新登台亮相,并再次倾倒了观众。1993年,舞剧音乐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4年,再次荣获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解说]吴祖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他的父亲吴瀛,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书画家和文物鉴定家,也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

  这一年吴祖强刚满五岁,正在北京的王家大院里和其它兄弟姐妹们一起过着少爷、小姐的优裕生活,在全家十一个孩子中,吴祖强显得与众不同,因为那时他已在音乐上表现出很高的天赋。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