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主题性创作要善于突破“套路”

时间:2021年09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华
0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们表示—— 

主题性创作要善于突破“套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4月以来,140部舞台艺术作品荟聚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其中50部作品在京演出。期间,中国评协舞台艺术委员会、北京评协联合组织100余人次文艺评论家,观摩了参加展演的30余部作品,并组织撰写刊发相关文艺评论文章。日前,北京评协、北京市文联研究部、中国评协舞台艺术委员会联合在京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专题研讨会,部分参与观摩的专家学者从理论高度总结本次展演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产生的社会效果,研讨主题性创作的规律与经验。

  突破:重大主题应该出好作品 

  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建党百年之际举办的这次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是新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主题性舞台艺术作品的集中亮相。这次展演推出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的最高水平。这些作品,政治性突出、艺术性显著,把宣传引领的政治诉求和作品的艺术性、感染力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尤其是舞台叙事方式,包括导演艺术、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音乐等方面,都有很多创新和突破。

  此次展演的作品涵盖了京剧、昆曲、地方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多个艺术门类,其中包含多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如歌剧《红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革命历史题材相较于以往的一些主旋律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比如在锡剧《烛光在前》中,我看到了编剧对固有革命叙事方式的重新思考,他不写正面的革命者,而将视角对准革命者的妻子、儿女,从英雄的旁侧入手去打开英雄的牺牲精神所烛照的广阔而浓烈的情感世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之薇看来,锡剧《烛光在前》的编剧罗周是在用艺术思维来对革命历史进行重述,“我认为这是艺术发现,这种发现如果每一个编剧、每一位创作者都能够自觉地去运用,自觉地激发自己的艺术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将向前迈出一大步”。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观摩了话剧《谷文昌》、闽剧《生命》等作品,他感慨道:“曾经说千万不要主题先行,主题先行一定不会出好作品,但近些年一些主题先行的作品非常不错。”赵建新认为,行与不行主要看怎样去构思英模人物和革命历史事件,如果能把宏大叙事归结到普通的人情世故,能写出人情人性,基本上就是成功的。对此,张之薇亦认为,主题性创作不是必然的枷锁,如果创作者尊重艺术规律,突破模式套路,对现代审美重新思考、把握,一定可以创作出优秀作品。

  方向:尊重艺术本体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场戏,写谷文昌告别人世那场戏,他本来在病房,然后很快回到东山,东山那时候绿荫如盖,他在一片光影当中穿行,最后轻轻地卧到石头上,没有再起来,这时候他的妻子慢慢过来默默地趴在他身边,乡亲们围成一个半圈好似在哀悼,没有任何哭喊的声音,除了音乐。”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麻文琦看来,这是一种诗化的表现。“主旋律不仅要写好事,还要见到人,不仅要写好人,更要见到新,而最终要让观众品味到诗。”麻文琦说。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吴新苗则对“艺术家们在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在形式上能够尊重艺术本体”这一点感受深刻。“无论你想表达什么,不管是主题思想高大的,还是比较日常朴素的,都要能让观众感受到美、感受到一种张力、感受到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很关键。”吴新苗坦言,现代戏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发展和提高,但是雷同化现象还是存在的,他希望创作者在关注宏大叙事之外,要多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陶庆梅认为,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还是现代题材作品,都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创作。在这一点上,舞台艺术可以向整个主流文艺,包括影视艺术等去借鉴,“电视剧《山海情》也好、《大江大河》也好,为什么年轻人能够被打动,因为观众相信剧中塑造的那个人以及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心是真诚的。”

  研讨会上,专家们表示,这些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内容上进行深度开掘、在舞台语汇上进行多种探索与创新、从创作实践上丰富了现实主义理论的内涵,需要文艺理论研究者及时跟进与总结。傅谨表示,作为文艺评论家,评论话语应该跟上创作实践,在不断创新的创作实践面前,理论创新成为一个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据了解,今年北京评协启动的文艺现场观摩系列活动,围绕主题性文艺创作的各种展演、演出、展览,组织了多个艺术门类的系列文艺观摩。今后,北京评协将继续完善文艺现场观摩制度,推动文艺评论跟进文艺创作,为文艺创作积极发声,促进首都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