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人文地理

九达天衢翻新波

时间:2023年02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海滨
0

大运河(德州段)俯瞰 马志勇

  位于山东德州市武城县的四女寺运河枢纽闸,舒同先生题写的“船”“闸”两个字还清晰地拓印在船闸两侧的建筑物上,浑厚有力,气势不凡。这座建于1957年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坝闸结合的特点,是在原元代四女寺滚水坝基址上建成,由南进洪闸、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四项工程组成,至今保存完好,是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曾见证了大运河德州段甚至是南运河最后的辉煌。

  从北向南,隋朝大运河共分为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德州段的南运河就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全长45公里,自德城区第三店村至武城四女寺,然后,进入卫运河,全长96公里,至夏津县白庄。南运河和卫运河共同组成运河德州段,全长141公里,流经德州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三县区。

  德州段运河虽位居北方平原,但以往的确风景秀丽异常,颇有江南水乡之致。时至今日,大运河已不复古日的繁华。眼前的水面平静无波,安静祥和;时光在悠悠流水中流淌,岁月在粼粼水波上滑行。

  德州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和大禹治水的主战场。德州地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因黄河而生而名,因运河而兴而盛。自秦汉以来,德州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历了两汉时期以平原县为中心、隋唐时期以陵城区为中心和明清以后以德城区为中心的三次变迁。

  望着远近的水面,由衷地感慨运河在德州区域中心变迁和德州城市兴旺发达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隋唐时期,永济渠开通致使德州运河文化滥觞;宋元时期,御河疏浚使得德州运河名城初显;到明清大运河南北畅通,带来德州运河文化的大繁荣;再到近代,漕运衰落,也让德州的运河文化逐渐沉寂。

  当然,这种沉寂也正在成为历史,大运河包容开放的天然属性,以及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正在德州重新得到呈现和延展。

  从大运河四女寺枢纽乘车十多分钟就到了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草一村,这是一个由附近两个村合并而成的新社区。社区花坛内的萱草正值花开,朵朵娇艳,绚丽异常。社区中的休闲场地就被命名为“萱草水乡家风广场”。广场一侧的宣传栏里,是一位岸然的古人画像,配诗句是:“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正是古代德州籍诗人孟郊和他所作的诗——《游子》。

  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中国古代就有人称萱草为母亲花。草一村用萱草命名广场的寓意不言而喻。

  四女寺在我国西汉年间曾名安乐镇,后因“四女孝亲”的故事而更名为四女寺。四女孝亲说的是西汉景帝时期,当地有一傅姓人家,一向乐善好施,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冰雪聪明,姿色出众。本都到了出嫁的年龄,但四姐妹都想留在家里侍奉双亲。争执不下,大姐便提议四姐妹各在门口种一棵槐树,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也就是说谁的树死了,谁就结婚。在树种下之后,大姐偷偷地给另外三个妹妹所种树木的根部泼开水,没想到的是三个妹妹也学着大姐的样子,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没想到她们四个种的槐树却都活了下来,枝繁叶茂,于是四女同室事亲。后来,人去迹存,四棵槐树依然亭亭玉立,后人为纪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传,便为其建祠塑像、树碑立传,后又将四女树更名为四女寺,一直沿传至今。

  在草一村居委会,我们看到了村里历届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最美母亲”“好儿子”的详细介绍。草一村党支部书记崔洪卫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社区群众崇德尚善,孝老敬亲,转变了村风,改变了村貌,推动了村级自治。据了解,四女寺镇已相继被命名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基地”。

  德州大运河武城段是南北物质交流的纽带,运河沿线分布着四女寺枢纽、达官营清真寺等重要物质遗产,以及抬花杠、运河船工号子、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姑嫂坟传说、四女寺传说、武城柳子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遗产类型涉及河道遗存、水工航运设施、历史、民俗、文学、工业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体现了大运河武城段的文化遗产特点及文化价值,其中的四女寺孝道文化,积淀最为深厚,诸如草一村这样的孝道文化培植和建设仅仅是德州挖掘大运河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流淌了数千年的大运河,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迤逦前行,宛若流动着的民族血脉,而德州运河文化在运河山东段起步最早、历时最长、文化积淀也最为深厚,其原真性、原生态的运河河道风貌特点在大运河全流域也非常显著,在运河文化中独特的漕运仓储以及军事、交通与商贸文化在运河流域也独树一帜。

  回到德州,乘兴又去瞻仰了位于城区北部北营村的苏禄王墓。这座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陵墓,始建于大明永乐年间,当时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率领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组成的友好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受到了永乐帝的隆重接待。归程时沿大运河南下至德州,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不幸病逝。明朝以“王礼”对他进行厚葬,并在德州城北择址建陵,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规格大致相同。事后,东王长子回国继承王位,东王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即重现了这段历史。眼下,墓区本体保护和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刚刚完工,免费对公众开放。这座墓是中菲友好历史的见证,也是我国历史上利用京杭大运河对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是德州见证、书写大运河文化的最好载体。

  晚霞的余晖映照着德州城区的绿树成荫,车水马龙的市井喧嚣增添着小城现代的繁华。

  近年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德州市把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工程,努力依托大运河,打造“大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城市品牌:2021年7月,作出了“东靠新区引领、西靠运河引爆,打造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的战略安排,8月就组建起了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全面启动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工作,立足项目做“实”、文化做“深”、非遗做“精”、产业做“大”,基于南运河(德州段)遗产整体价值特征,以南北向蜿蜒的运河主干、沿河分布的系列漕运集聚组团、运河东岸蔓延生长的服务型城乡聚落为原型,以“千年运河古貌原真城市、国际文化融合典范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优秀城市”的发展定位,规划了“主干、集聚、蔓延”式发展布局,整体形成“一廊(运河遗产生态景观廊道)六片(漕仓文化园、东盟文化园、小锅市运河聚落、滨水商业区、九龙湾文旅融合园、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的总体布局,目标是打造“有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名片,统筹德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强力推动德州大运河重现辉煌。

  与此同时,德州没有局限在狭隘的地域观念和局部意识,而是放眼大运河全流域,以河为媒、以水为姻,面向未来、交流互鉴,和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合力共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共谋高质量发展。2022年,中国—东盟市长论坛暨协同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期间,德州就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相聚州城,共同参加“大运河—东盟城市发展论坛”,一同研究探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之路。

  千年水韵,滋养现代文明。德州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繁华的现代文明,为打造“大德之州·好运之河”城市品牌奠定了雄厚基础;面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的德州正在书写精彩的答卷。

  古老的运河在九达天衢的德州正在掀起新的波澜。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