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张逢学:家里就是传习所

时间:2013年09月03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张逢学在制作楮皮纸。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这是流传在陕西西安的一支民谣,说的正是位于沣河边北张村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楮皮纸制作技艺。楮皮纸制作技艺是传统造纸技艺的一种,使用楮树皮为原料,手工抄制而成。

  北张村坐落在秦岭脚下、西安市的南面,距离市中心20多公里。由于人多地少,当地百姓自古以来就依靠山区的楮树皮(当地称枸树皮)资源造纸维持生计。据当地老人讲,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纸户,直到改革开放前,这里基本上还是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手工造纸的用途和经济收入大大减少,村里大部分人转做他行,使得这一古老的工艺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2008年,楮皮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在北张村,仅剩几户人家还在坚持手工制纸,张逢学一家便是其中之一。2009年,张逢学被命名为这一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逢学的家在村子的中间,笔者去的时候还没有院门。儿子张建昌在后院的池子边抄着纸,儿媳则将抄好的湿纸分开贴在前院的一堵断墙上晾晒。热情好客的张逢学比较健谈,说起自己学习制纸技艺的经历,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年至古稀的老人。

  和所有传统手工技艺一样,从事楮皮纸制作需要长期跟随父辈学习,其中的艰难和辛苦只有艺人自己知道。

  “有钱人把娃送到学堂里,没钱人把娃送到河滩里。”这是过去在北张村流传的一句话。前半句好理解,村里的孩子到了年龄,家里富裕的便送到学堂里念书,用知识改变命运。而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则要跟随大人学习一门手艺将来养家糊口。可为什么是送到河滩里呢?这便和造纸有了关系。造纸技艺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在河里洗瓤,洗瓤是造纸技艺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痛苦的环节,即将采摘的楮树皮用石灰水浸泡发酵后,通过在河水中揉搓漂洗,使树皮与内瓤分离的过程。

  张逢学9岁时便跟随父亲在河里学习洗瓤制浆技术。夏天天气热的时候在水里洗瓤既有趣还凉快。可是到了冬天,河水冰冷刺骨,没有专用的鞋裤,下水只能打光腿,开始时腿脚皮肤受冻变红,随后就变青发紫,实在受不了了就上岸烧点柴草烤一烤,暖和点后又得继续下河。

  踏碓是手工造纸的一项重要工序,利用杠杆原理反复砸压楮树皮使之纤维化。因为踏碓时声响很大,黎明开工,常常影响到邻近村子的人休息,所以邻村人常用“北张村的枸(狗)踏碓,把人整的不得睡”这句顺口溜来表达不满。其实,踏碓不仅要起早贪黑,还是个危险工种。通常是父亲踏碓,张逢学负责转楮树皮,小孩子瞌睡多,加之劳累,常常翻着翻着就打盹,一不注意手就会被石碓砸着,自己受疼不说还要挨父亲的责骂。学艺的艰辛磨练了张逢学的意志,渐渐地什么苦都能吃,再累的活也能撑得住。

  除了洗瓤、踏碓等工序,制作楮皮纸还要经过制浆、抄纸、除水、晒纸、揭纸等诸多工序,细分下来有70多道。14岁时,张逢学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全部技艺,慢慢可以独当一面,不久便进入长安县手工造纸厂工作。1959年,20岁的张逢学参了军,在部队的3年里,一边进行军事训练,一边学习文化知识。退伍后的张逢学选择了回乡务农,并继续从事造纸生产。当时公社将工匠集中起来,统一生产、统一由供销社销售。村中的艺人开始由个体生产转变为分工协作生产。张逢学被分配承担造纸过程中最累、最苦的环节——制浆,儿时的磨练和部队的锻炼,让他对这样的安排坚决地服从,朴实的他认为这是起码的觉悟。

  在张逢学的回忆中,童年和青年时代应该是手工造纸行业最为兴盛的时期。村里几乎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蔡伦的神像,村外还有一座蔡伦庙,接受纸匠和村民的祭拜。每年农历大年三十,村里会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吼秦腔、逛集市,男女老少闹庙会。解放前,北张村手工造的白麻纸曾风行延安,解放区和西安地区的报纸大量使用北张村出产的纸。西安地区大量的庙宇道观印制经文和传单的纸,以及过年时印制年画所用的纸也都出自北张村。

  然而随着手工制纸行业的衰落,北张村的手工造纸作坊为了减少成本,开始生产回收纸。从印刷厂收购边角料,再用机器打浆,用一天打出的纸浆就可抄一个月的回收纸,简易方便而且成本很低。相比之下,生产楮皮纸工序非常复杂,准备半个月的浆却只够抄5天。此外,由于价格较高,楮皮纸销量很有限,偶尔会有美院的师生来买,或者是一些游客买回去收藏而已,所以造纸作坊只在有大量订货的情况下才做楮皮纸。

  在笔者与张逢学交谈的过程中,张逢学的儿子张建昌站在水池边一个1米见方的洞里,手持飞杆在水中来回搅动,让纤维均匀分布在水中,随后巧妙地使浆中的纤维覆盖在纸帘上,形成湿纸,一张张叠放于纸床上。待达到一定厚度后,将成沓的湿纸放在支点上,逐渐除去湿纸中大量水分,形成纸砖,每道工序的动作都十分娴熟。

  “儿子目前还没有掌握制浆的手艺,因为这不是两三年能学会的,要付出很多时间,耗费很大的精力。目前他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要通过生产回收纸来养家糊口,所以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学习制浆的技艺。”谈到楮皮纸制作技艺的传承,老人的话语中透露着一丝无奈和伤感,“村里掌握制纸技艺的老艺人相继过世,而年轻人因辛苦且不赚钱又不愿意再继承这门手艺。但我实在不愿看到这门老手艺就这样断了。”

  这几年,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媒体的宣传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楮皮纸,张逢学的家访客日渐增多。相对于前些年,张逢学一家的收入有所增加,新落成的三层楼房和铁艺大门显得整齐别致。为了让参观的人们了解手工造纸的过程,张逢学在后院又增加了一个捞纸的水池,用于参观者亲身体验竹帘捞纸的过程。张逢学的家,已经成为楮皮纸制作技艺的传习所。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