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寿县:“受限”的名城遭遇保护困境

时间:2013年08月15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李佳霖 乔国良

古朴沧桑的古城墙马道上加建了工艺粗糙的栏杆。李佳霖 摄

 

密密麻麻的建筑矗立在北过驿巷。李佳霖 摄

  编者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典故出自于此,古城墙、孔庙、寿春城遗址坐落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处于江淮之间的安徽寿县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然而,由于理念缺位,历史文化城区的传统风貌遭到破坏;由于空间受限,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凸显。寿县,这一座江淮名城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压力。

  进入安徽寿县古城,古城墙为必经之道。而经过古朴沧桑、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古城内的风貌却让人大吃一惊:狭窄的街道上挤满了行人、车辆,密密麻麻的现代建筑矗立在两侧,老建筑淹没其中,若不仔细寻找,很难识别。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寿县成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初,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8县、市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寿县名列其中。名城检查组成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张广汉对本报记者说,在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上,寿县明显投入不足、保护力度不够,“古城内的传统风貌几乎没有了。”

  面对“黄牌”,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道成显得有点沮丧,“寿县各级文保单位都保护得不错,此次被通报批评,主要因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力。”

  文保单位保存相对完好

  局部出现不协调建筑

  寿县古称寿春、寿州,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战国晚期楚国迁都于此后,它就一直是江淮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寿县目前拥有县级以上文保单位330多处。

  提及寿县的文保单位,寿县文物管理局局长李凤鑫有点自喜,“寿县先后荣获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各级文保单位都保护得不错。”

  而在名城检查组提供给记者的信息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寿县古城墙有一点瑕疵:在古城墙马道上添加了粗糙的、与城墙整体风貌不协调的栏杆。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它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典故皆出于此。古城墙始建于战国,后因战乱、洪灾,城墙几经毁灭,也屡次重建。现留存下来的多为明清遗存。

  “寿县城外是低洼地,1954年、1991年的两次大洪灾,古城墙将洪水抵挡在城外,使得城内几万老百姓得救。”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古城墙几次面临被拆除的危险,都因为它仍然具有实用性,而幸免于难。现在城墙立面上还标刻着两次洪水的最高水位线,分别为“公元一九五四年,最高水位线:海拔25.78米”“公元一九九一年,最高水位线:海拔24.46米”。

  记者看到,古城墙古朴沧桑、保存完好。然而,在城墙的马道上,有着体量较大的青白色护栏。栏面上雕刻着兰花、荷花、云纹等花样,工艺十分粗糙。在用青石砌成的阶梯上,杂草丛生。对此,李凤鑫解释,青石间不能用水泥封缝,长出杂草属于正常现象。而马道旁边的护栏建于2007年左右,“每天早上、黄昏,有很多老人、小孩来城墙锻炼。没有栏杆作为扶手,老人登墙不方便,小孩很容易滑下去。护栏本身并不涉及对城墙文物本体的破坏。”

  记者还注意到,在城墙东门的内门洞,整个门洞立面都被水泥涂抹。李凤鑫说,古城墙在公布为文保单位之前,因其长久以来的防洪功能,一直归寿县水利局管理。涂抹水泥,是因为水利局认为这样做能加固城墙,抵御洪水。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之平认为,水泥不是建筑古城墙的传统材料,强度比一般古城墙墙砖的强度高,水泥涂抹墙面会导致城砖遭到破坏,一般不允许使用。“为了防止游人跌落,在无护栏的城墙上可以设置临时的、可移动的警示性护栏,但不能破坏城墙墙体和景观。”

  李凤鑫表示,最近几年,寿县做了不少城墙整治工作,包括整治城墙周边环境和拆除违法建筑。2012年11月,寿县古城墙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为准备申遗,《古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整治方案》、《寿县古城墙维修方案》都在编制中。“古城墙的整治、维修,会按照专家会诊、评估后的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李凤鑫说。

  另一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寿县孔庙,现为寿县文化馆使用。孔庙建筑保存完好,其内干净整洁。记者到时,七八个老人正在空旷地带下棋,而其中正在进行的寿县非物质遗产陈列展和古城墙展览,更是使其文化韵味凸显无疑。然而,孔庙门口两侧的建筑多被开辟为小商店。李凤鑫说,下一步孔庙的维修中,会根据专家意见,对其进行整治。

  张之平建议,对文保单位的保养和修缮都不能改变原状,也不能有不合理、不协调的添加。如果改变原状或者随意增减构建,就是以假乱真,不但会破坏文物的价值,还会贻误后人。

  街区保护不力

  老城拥挤不堪

  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且历史文化街区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

  张广汉向记者解释,历史文化街区正确的保护方法是保护其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真实性就是保护延续至今的、实际存在的历史文化遗存,完整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和风貌基本一致,而生活延续性,就是要留住原住民,并且要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原住民的生活水平。”

  刘道成告诉记者,在2012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2020)》中,留犊祠巷—状元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北过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寿县的2条历史文化街区。

  留犊祠巷—状元巷又名留犊池巷—状元巷,因东汉县令时苗留犊于此而得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寿县清真寺、安徽省级文保单位大夫第、寿县文保单位西十房等古建筑群坐落其中。然而,走进这条老街,新建的白色现代房屋却比这些珍贵的古建筑更加醒目。

  记者看到,街区西头的自建房屋已经占到了街道范围的1/3。西十房古建筑群淹没在白色的现代平房中,需要经人指点,才能觅得踪迹。记者走进街内一户居民家,狭小的屋内乱七八糟地摆满了东西,院子已被大大小小的屋子占据,仅剩一条只能一人穿过的小道。在屋内吹着风扇的大爷说,现在是正午,大家都在屋里歇凉,凉快了到巷子里活动,那才是人多!

  在北过驿巷,目之所及不仅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密密麻麻的现代房屋,“美发店”“寻租”等招牌还挂了一路。保存完好的安徽省级文保单位刘少海故居等建筑群让人依稀感到老街的韵味,然而,老街风貌已难寻觅。

  而这2条历史文化街区是整个老城状况的缩影。行走在古城内,街道的拥堵状况让人震惊,低矮的高密度建筑让人透不过气来。

  “老城的建筑面积仅312万平方米,住着近13万人口,人均占用面积不到24平方米。除了各级文保单位的占用地及其建设控制地带等非建设用地,实际的人均面积还不到这个数字。”这是刘道成提供给记者的信息。

  空间受限发展与保护矛盾凸显

  “一些民居确实没留下来,多数因为产权人为改善生活条件,私拆乱建。寿县古城没有经过大拆大建的阶段。”提及各地日益兴起的古城改造运动,刘道成说,现在老城内几乎没有高楼层建筑,这说明寿县政府并没有开发古城,而大大小小的现代房屋,多是老百姓为了解决人口日益膨胀所带来的问题,自己出资修建。

  “以前对名城保护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解有偏差,同时缺乏管理和引导,造成本就十分拥堵的古城更为拥挤,形成了恶性循环。”刘道成反思道。而另外一个原因,却让他非常无奈。

  “建设新城本应该是一个解决方法,但由于受到法律法规约束,多年来寿县新城发展同样受限。”刘道成说,寿县古城南侧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寿春城遗址保护区,东侧为瓦埠湖蓄洪区,西侧为寿西湖行洪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防洪工程设施,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打井、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

  刘道成说,1989年修编,1993年安徽省政府审查通过实施的寿县总体规划确立了向北发展的目标,“但是北面紧邻着八公山,又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限制,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然而,“不得”建设并不是严禁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十八条规定: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而直到2007年,《寿春城遗址保护规划》才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寿县南侧才规划出了建设用地。

  对于城市发展空间由于文保受限的问题,李凤鑫说:“考古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事情,也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如果为了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文物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刘道成则认为,正是因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才导致寿县城市建设处处受限。而寿县对老城“传统式”的保护,还限制了寿县招商引资的机会。“寿县的老城保护是为其他文保单位等的保护让道。”

  重新编制规划

  寻找名城发展突破口

  张广汉认为,寿县名城保护法规体系极不健全。“寿县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直到近几年,才制定了一系列古城保护和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办法还未制定。”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其内容包括确定城市性质和方向、选定城市用地等。“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名城整体保护的规划;二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此规划具体内容可以详细到对建筑立面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赵中枢说,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会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缺少必要的依据和保护理念。

  《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1986年后就开始编制。“当时对名城保护的认识不足,侧重点在保护文保单位,而且由于客观原因,实施也并不到位。”刘道成说,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检查历史文化名城之前,寿县已经意识到古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也一直在想办法破解其中的难题。

  “从2008年开始,寿县老城基本处于冻结式状态,老城内的任何建设行为必须经过寿县住建局、文物局、房产局、检查局、拆迁办等7部门联合审批,建筑材料都严格禁止入城。”寿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德平说。

  2005年,寿县启动了《寿春城遗址保护规划》,此规划是在26.5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内,根据2000年至2005年考古发掘成果,将保护面积缩小,规划出建设用地。2007年,《寿春城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寿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始编制,并于2012年经过安徽省政府批准。《寿县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中,已经初步具备了评审条件。

  在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给记者的“历史文化名城整改情况”的材料中,寿县确立了4项整改目标:重构古城格局,充分展现“山、水、城”城市格局;修复历史街区,对街区内的危旧历史建筑进行修整,对破坏街区风貌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对街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再现古城风貌,在多样性、活态化保护的基础上,统一古城总体风貌;优化古城功能,通过新城建设和古城企事业单位及人口出城,对古城植入新的适合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业态。

  其中,寿县将“推动人口出城,拓展空间促保护”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2008年开始,寿县企事业单位率先出城。2012年出台的《寿县古城区自愿出城居民住宅房屋产权置换办法(试行)》,已经吸引部分居民出城。此份材料显示,除部分必须保留的学校、服务等单位外,到今年底前,古城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将全部出城,到2015年,古城内常住人口降至5万人左右。

  “寿县老城不会变成‘鬼城’,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资金安置13万人口。”刘道成说,而“名城保护投入巨大,地方财政难以承担”“专业人才稀缺,制约名城保护”是刘道成在寿县名城保护难题中不断提及的内容。国家级贫困县的老城保护工作将如何开展、保护之路走向何方,刘道成还是显得有点茫然。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