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何加林:在月色湖山的诗意中相遇

时间:2011年12月1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段泽林

  他既是“有着玉一样的笔墨”的山水画家,又是南北方地域文化融合的体现者,他既是古琴、京剧、古董的“玩家”,又是圈外人眼中浪漫不羁的时尚“型男”,他是捐赠公益活动的热心者,又是打造杭州沿湖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链的倡议者。他热爱养育他的月色湖山,也因此有了一颗敏感而智慧的心。他就是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著名画家何加林。

  与表演艺术不同,视觉艺术的从事者往往不易被其身上的各种“标签”所累,他们喜欢沉浸于自己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也就是说,要想了解一个视觉艺术家,或者更准确地说,了解一个画家,最好的途径就是从他的作品和学画经历入手。

  几经叛逆与悉心经营

  何加林的山水画学习,是从贺天健的《我怎样自学山水画》开始的,而对他影响较大的是陆俨少的《山水画刍议》和孔仲起、姚耕云合编的《山水画谱》。用何加林的话说,“《山水画刍议》让我识得笔墨传统,《山水画谱》让我识得笔墨生活”,而这也为他日后形成笔墨观埋下了伏笔。

  在浙江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读书的四年间,何加林几乎是整日埋在临摹室,一气临完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名作,并在临宋画前,用一学期以临摹陆俨少树石小品为基础。这个过程,使他从中感知到了笔墨中线与结构之有机关系。与此同时,他的书法技艺也同步增进。他最初自学书法是从魏碑入手,后学赵孟頫,一刚一柔自是难以相和。大学时期,何加林开始系统地临习颜真卿、王羲之、怀素以及汉碑,形成对笔墨线条的多元理解与认识,并广泛涉猎哲学、诗歌、古典文学等,培养自己的学养。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何加林,5岁随父母从家乡杭州来到了陕西,

  在西北山乡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而他第一阶段的重要作品,如《汉中古道行》《华岳参天》《华岳山魂》等,取材于关陇景色,语言奔放、厚重。陆虹曾这样评价何加林,“他是浙人,居杭州。太湖流域到这里,不知是地域还是气候,温婉一时又强悍一时,浙派强有力的粗线也许是佐证。不是吴侬软语般的绝对江南,而是憨爽又聪慧的钱塘个性。当然,何加林生在军人家庭,且在陇西成长,北方的开合即使年少经历也难以磨去,这让他看起来清隽中不失洒脱,让他在日后的笔性中滋生出一种古拙藏润的潇洒。”无意间,这也为丹纳提出的环境包括地理环境诸如气候等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提供一个当代注脚。

  并不墨守成规的何加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第一次叛逆,于青绿山水法多有探究,兼作都市题材创作,代表作有《此处是瑶林》《都市风系列》《凝碧》《渔暮》《正是云起时》等。作品中构成因素较多,笔墨语言较少,具有设计与装饰性。后受到老先生的批评,指其缺少笔墨高度。他便开始第二次叛逆,首先从舍弃青绿山水画法入手,以水墨入画,其次将原先之构成隐藏在画面结构之中,不露痕迹,这种笔墨探索,很快便有收效。其中《秋气嶙峋》《虚伫神素》《寒塬得云》《寒塬初暖》《楫云问山》等作品的创作,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笔墨图式。但作品愈显淡泊,因正值读研期间,导师童中焘提示他,如此下去,须注意“淡而无味”,促使其第三次叛逆自己。此后,河加林开始注重水墨写生,于写生中丢弃已往笔墨习性,注重客体生命迹象,融笔墨于生活,印证传统。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何加林就以临安、昌化、富春江为写生对象,这时候他的笔墨语言尚处在传统方式与自然描述的磨合期。在本世纪前后,他主要以西湖写生和苏州写生为主,笔墨演练日趋纯熟和个性化,如对淡墨在具符号意义的亭子上的运用和杂木在屋前瓦后的表现方式具有鲜明阶段。随后的太行山、安徽查济、浙江南雁荡山、河南巩义等地多次写生,使其笔墨语言渐趋规模,并创作出不少具有个人风格特点的作品。郎绍君曾在与李可染写生方法的对比中这样评价,“何加林采取对景落墨方式,沿着李可染的路线,追求描绘的新鲜、生动与丰富,努力再现江南景色的湿润和秀丽,但他对笔墨的认知、所经受的笔墨训练和作画的文化环境,与李可染及其学生大有不同。他更强调笔墨形式的独立性,更重视个人表现的自由。因为笔墨功底好,他没有拘于‘写生状态’,没有那种连环画式的叙述性,没有丢失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笔墨趣味。”

  在几经对自己的叛逆与悉心的笔墨经营中,何加林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汉中古道行》曾获全国“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银奖,《秋气嶙峋》曾获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山色空濛雨亦奇》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并入选国内外多个重要展览。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用充满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何加林的欣赏,“看加林的画,总让我有这种月上湖山的感觉。加林的写生尤让我喜欢。在‘满’中逼出一种孤冷之感,先自对寒山寒林有一种诗意的体察。这种体察,并非刻意的勾画,而是将自己化作那一树一山来琢磨自然本有的生机。在干湿皴擦之间,尽显挥洒和跳脱;于笔墨的丰润中,展露一派盎然生机。冷而雅,黑而润,变化而富生机,饱满而不失空灵。真正与我们相遇的是月在湖山的心灵诗意。”

  拥有文化情怀的“时尚型男”

  “他是那种在人群里,一下就能被注意到的人——不仅才气漫溢,而且帅气逼人。”一位采访过何加林的记者这样描述他。熟悉何加林的人都知道,他是会古琴,唱京剧,懂收藏,而又是不断追求时尚的人。新奇的电子产品与时尚着装,让人觉得他很入时,而何加林的说法是,“我了解自己,其实,我只是一个透明的人。是过于华丽的外表,掩盖了我内心智慧的精彩。”

  作为杭州市政协委员,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大梦想。“梦想着给美丽的西湖带上一串明珠般美丽的文化项链,从坐拥中国美术学院的杭州南山路到东坡剧院的湖滨路,再从六公园到菩提精舍的北山路,沿着西泠印社绕到灵隐寺,再从杨公堤经于谦祠、雷峰塔到万松书院回到南山路,这中间,坐落着大大小小的许多文化设施,如有可以观摩的话剧、京剧、越剧舞台,有可以观赏和听课的影视小剧场,有供诗人聚会和朗诵的小沙龙,有久违了的评弹和说书的小剧场,有供音乐爱好者聆听和学习的小音乐厅,有可以让作家文人聚会并演讲的小礼堂,有游人闲暇时读书的书吧,有棋类爱好者观赏比赛和学习的棋馆,有太极拳爱好者练习和交流的武馆,有佛门学者讲经论道的经坛,有艺术爱好者能够参与和学习的艺术家工作室,有传承国学文化的国学馆,以及可以让各类名人演讲的名人讲堂等等。”何加林说。

  何加林认为,不要总是在我们需要文化理想的时候,只谈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背后潜在的社会功能;不要总是在我们需要文化建设的时候,那些本可以付诸文化项目的空间,总是被更大的经济利益所置换。在他眼中,杭州沿湖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链的打造,不仅留住了杭州的历史文脉,也是几代人共同的文化愿景。

  (作者为《中国艺术报》记者)

  何加林

  男,汉族,1961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杭州画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画代表作品有《汉中古道行》《秋气嶙峋》《神农架——1998夏日的风》《寒塬得云图》《居垅含氤图》《寒塬初暖图》《又见雷峰塔》《山色空蒙雨亦奇》《石梁幽谷》《桃园寻梦》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收藏。作品入选第七至十一届全国美展、和平颂——神七太空艺术之旅中国画展、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画展、上海世博会优秀作品展等。曾获全国“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银奖、全国“西子杯”中国书画大赛银奖、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中国画坛百杰奖、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等。

  被评为杭州市青年英才、“新长征突击手”,中国美术学院学术骨干等。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