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刘全利:生活需要欢笑

时间:2011年12月0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孟祥宁

  2011年2月26日上午,河北蔚县,零下5度。身着短衫的刘全和、刘全利兄弟在中国文联、中国艺术报社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走进蔚县文艺演出中,为近万名当地群众倾情表演自己的拿手戏《小鸟与蜜蜂》。对于这哥俩来说,早已数不清这是他们俩第多少次参加下基层慰问演出了。反正每次中国文联组织的下基层慰问演出中,都能够看到这哥俩的身影。继哥哥刘全和获得上一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光荣称号后,弟弟刘全利也获得了这一崇高荣誉。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刘全利倒是很淡定:“‘德’是安身立命之本,‘艺’是成就艺术事业之根。‘德艺双馨’是绝大多数文艺工作者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对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和人生价值的最高褒奖。能够获得‘德艺双馨’这个响亮的、沉甸甸的称号,对我来说,既反映了党和人民对我的演艺事业的肯定与激励,同时更是一种鞭策。这个称号时刻提醒我:作为一名真正为人民服务、让群众喜欢的艺术家,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做一个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演出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写’的人。”

  刘全利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是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成长起来的。12岁那年,他和双胞胎哥哥刘全和一起进入铁道兵文工团,从此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刘全利说自己不是个领悟能力很强的人,别人学一遍就会的东西,自己可能要三四遍才能学会。然而,哥俩深知功到自然成的道理,经常在规定的练习时间后,额外加班加点奋发练习。记得还是刚到文工团的时候,在一次基本功考核中,刘全利与战友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两个半大小子比起了倒立,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汗水洒满了地面,谁都不服输,直到脸涨得发紫,双臂发抖。老师怕他俩伤了身体,上来劝他们放弃,但全利却始终坚持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比对方强。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76年的全国文艺调演中,刘全和、刘全利哥俩表演的杂技《椅子顶》获得了优秀表演奖,1979年还以杂技《钻圈》获得了全军文艺汇演二等奖。当时铁道兵杂技团的高难动作基本上都是由刘全利来完成,在文工团内他是年龄最小、入党最快、提干最早的年轻演员,哥俩也成为了当时杂技界的佼佼者。

  随着年龄渐长,哥俩杂技艺术的辉煌逐渐成为历史,杂技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已经很难继续在杂技舞台上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如何拓展更广阔的舞台空间需要他们的重新定位和抉择。为了寻求新的艺术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他俩决定向幽默滑稽这一领域发展。幽默滑稽当时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项目,他们的探索可以说是从头开始。最初,他们的滑稽创作以模仿表演为主,同时也借鉴了杂技传统节目中的表演形式。因为有舞蹈基础,再加上努力钻研,他们演起这些节目来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很快成为了优秀的幽默滑稽专职演员。

  但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哥俩深知,开拓创新是艺术家永葆艺术青春的强大动力,更是艺术家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要想让观众喜欢你,必须不断焕发创作激情,激发原创能力,巩固和发展自身特色。1998年,哥俩调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结识了姜昆、陈佩斯等我国最优秀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在大师们的倾力培养和无私帮助下,哥俩的艺术创作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在艺术创作中,他们在传统的幽默滑稽中有机地融入哑剧的内涵和表演方式,这也是对传统幽默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他们也立足于双胞胎这一独特的优势,创作了《双胞胎成长》《照镜子》等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而《钢琴家与指挥家》《摄影爱好者》《橱窗模特》等作品也深入人心,让观众感受到了更多的时代气息。

  正是因为他们多年的努力和创新,中国的幽默滑稽艺术也能站在高高的国际领奖台上: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幽默滑稽大赛中,他俩表演的《照镜子》以独特的创意、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获得了本次比赛最高奖“金小丑”大奖,哥俩成为我国至今为止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两位中国人。这个奖是对他们俩在幽默滑稽艺术领域长期不懈努力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奖,他们为中国人争了光,在世界幽默滑稽的舞台上,留下了我们中国人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需要欢笑,我们的幽默更需要智慧”。这是哥俩幽默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2009年,刘全利和刘全和在“向祖国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曲艺精品展演周”上,独具创新,表演了《快乐人生》个人幽默小品专场晚会,把哥俩多年的积累集中呈现,获得了广泛好评。一些专家认为,他们的表演“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是独一无二的以肢体语言说相声的人”。近来,他们又新创作了一部创意新颖的作品《快乐童年》奉献给观众。他们深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任何艺术都需要常演常新,更需要与时俱进,如果停下创新的脚步就等于自我毁灭,只有不断自我挑战、自我突破才能迎来艺术生命中每一个新的收获。

  从艺40多年,尽管获得了诸多奖项,但把欢乐送到基层老百姓中去始终是哥俩一贯践行的准则。多年来,哥俩深入到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走进农村、军营、矿区、社区,赶赴灾区前线和生产第一线,到处进行慰问演出,几乎跑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在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中国侨联和全国青联等单位举办的各种慰问演出和“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中,处处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披风雪,踏泥泞,翻山越水,千里跋涉,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曾经有位朋友开玩笑说,“你们哥俩已经成为送欢乐的代言人和深受观众欢迎的快乐使者啦。”这句话,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最高的夸奖了。

  回顾这些年基层慰问演出的经历,回忆很多,感触也很深。2008年的5·12大地震后,哥俩同其他艺术家一起深入灾区,开展慰问活动,并为灾区人民义演募捐,鼓舞灾区人民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坚定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念。他们深深感受到,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国家遭受重大灾害或灾难的时候,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就应该当仁不让地、及时地去奉献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爱心。

  基层慰问演出也让哥俩受益匪浅。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基层的表演是最真实的试金石,当地百姓喜不喜欢、爱不爱看,都表现在他们的脸上与掌声中,而正是这种不断的检验与回馈促使他们在“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中更加踊跃。刘全利说,每一次演出,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让我们在深刻体会到艺术无价的同时,更加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送欢乐、下基层”不仅仅是为百姓送去欢乐,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由衷的幸福与快乐,在下基层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比群众更多。

  哥俩非常看重“德艺双馨”这个荣誉。刘全利说,德艺双馨,是艺术家执著的追求;德艺双馨,是艺术家崇高的荣誉;德艺双馨,更是寄托了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厚望和热情鼓励。能够荣获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对于我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他将和哥哥全和一起,兄弟齐心,在艺术追求上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同时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形象和品行修养等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让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艺术家。

  (作者为《中国艺术报》记者)

  刘全利

  男,汉族,1957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副团长,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

  主演的滑稽哑剧代表作品有《橱窗模特》《照镜子》《双胞胎出生》《摄影爱好者》《小鸟和蜜蜂》《同桌的你》《梦幻奥运》等。曾获意大利第九届世界滑稽“金小丑”大赛最高奖——“金小丑奖”、全军文艺调演“优秀表演奖”、上海首届国际哑剧节“最佳表演奖”、首届全国滑稽大赛金奖、中国杂技金菊奖终身成就奖等。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环保活动,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等慰问演出。曾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环保总局“热心环保公益事业”奖等,被广电总局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