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史佳华:民营院团也能登上大舞台

时间:2011年11月1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王新荣

  

晋剧《大红灯笼》

    她,13岁从艺,17岁摘金夺银,23岁就凭借其精湛扎实的艺术功底一举夺得山西省戏曲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四连冠”。从此,在戏剧大省山西,“佳华”传为“佳话”;她,性格硬朗,爱红妆更爱武妆,主攻青衣、兼演刀马,文活儿武活儿样样精通,被誉为晋剧界的“小皇后”。站在舞台上,她扮相俊美、声腔夺人,走下舞台,她甘为人梯,俯身提携梨园后进,鼓励地方民营院团发展。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史佳华。

  “只要站在舞台上,我的幸福指数是五星级的。”史佳华如是说。30多年的从艺经历,从戏剧演员到晋中青年剧团团长再到山西省剧协领导的多重身份,这枝艺苑佳花从未放弃前行的脚步。如今,为响应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号召,她又担任民营艺术院团——山西省梅花文化传播公司的艺术总监,从编剧、导演、音乐、服饰、舞美的层层把关到引进剧组制、项目制的发展策略,全方位把脉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方向、艺术生产难题以及人材梯队建设等问题。“民营院团不是‘草台班子’,我希望将民营院团的艺术水准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成了近年来萦绕在史佳华心头的一个夙愿。

  1976年,年仅13岁的史佳华考入山西省晋中艺术学校学习,在老师的精心培育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并在晋剧表演艺术上日臻成熟。70年代末从艺校毕业以后,拜晋剧皇后王爱爱为师,深得王爱爱真传。她打破传统门户之见,以令人惊羡的艺术知觉力,向程玉英、牛桂英等名家多方求艺,博采众家之长融于自己的演唱风格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花腔”。在这个过程中,最让史佳华难忘的莫过于80年代末的一次向民间借力的试水之旅。

  “1987年到1990年,我去歌厅唱歌,一晚50块钱,的确很有吸引力,当时我在晋中青年剧团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00多元。晋剧、评剧、豫剧、通俗、民歌,什么我都唱。当时很多人对我不理解,觉得我的路子太野,其实,我有自己的想法,这份难得的经历对于我将来声腔的走向受益颇大。

  “年轻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演武戏,喜欢穆桂英、十三妹、刘胡兰这样的人物形象,我个性不太安分。”正是这种不安分的个性特质以及对戏剧艺术的执著追求,她又以超常的毅力投入武戏的训练,每天至少用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在排练室翻扑跌打,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武功基础,并练就了刀、枪、剑、戟路路通的本领。“宁愿被别人嫉妒,也不能被人小看。”面对接踵而来的奖杯和荣誉,史佳华掷地有声地说。

  自1996年任团长以来,她提出剧团要大胆改革创新,不吃大锅饭,不端铁饭碗,全团实行聘任制,不拘一格降人才。舞美、乐队实行岗位责任制,演员实行角色考分制,工资和演出挂钩,从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激活了全团的创作演出活力。全团上下抓精品创作、抓经营管理、抓市场效益,平均每年下乡演出350场,收入不断攀升,多次被评为省、地先进单位。

  “戏剧艺术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老百姓的口碑就是艺术家和文化企业的品牌。让艺术之花在为百姓服务中常开不败,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求,也是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艺术家艺术生命长盛不衰的立身之本。”史佳华始终认为,民营文化企业是坚守戏剧基层舞台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们的戏就能上去”,每年“还戏于民”下乡演出1500多场,送文化到民间,种文化在民间,让梅花绽放民间,史佳华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梅兰芳之路”!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