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演员王洛勇
▲ 他不挑题材,挑人物
▲ 他做“技术进口,文化出口”的桥梁
▲ 他把百老汇的经验带回中国,推出音乐剧《魔术师》
《连环套》中饰演军统高官
《林海雪原》中饰演杨子荣
《杨贵妃秘史》中饰演李白
《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
虽然已回国发展近10年,但“百老汇华裔第一人”的身份和经历,已经成为王洛勇的一个独特标签。在被无数媒体探究和追问之后,那段将近20年的和百老汇以及戏剧有关的带有传奇和励志色彩的美国往事,王洛勇已述说多次,现在他的感觉是不想再说了,“都是过去时了。我现在准备演王稼祥了,老拿过去的经历说事儿,有时候不太自在。”虽然不愿多谈过往,但就像在美国的求学、教书和表演经历已构成其生命的一个阶段一样,他举手投足中带出的激情和说台词般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实实在在告诉别人,表演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心。
两句话就可以把我点燃
王洛勇下一部要拍的电视剧是《王稼祥》,此前,他在刚结束的电视剧《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自2002年回国,王洛勇塑造了多个形象迥异的角色:电视剧《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电视剧《神雕侠侣》中的郭靖,电视剧《杨贵妃秘史》中的李白,电视剧《拯救女兵司徒慧》中的武少卿,电影《邓小平·1928》中的反派人物曹无荣……
这很容易让人心生疑问:王洛勇是如何选择作品和角色的?他接戏有什么原则和标准?“其实我对题材不挑剔,我对人物很挑剔。”他说,“这个人物要从逻辑上是通的,要有很清晰的轨迹,这个轨迹符合他整个性格的发展。就像乐器要有清楚的属性一样,人物形象也要鲜明。”
他称自己选择角色的过程“是很怪的”,“可能就是一两句话,一两场戏,就能把我点燃了。这个角色的表情、声音和行为方式让我产生冲动,打动了我。”2011年他还拍了电影《罗布泊》,他饰演科学家彭加木。“他在找钾盐的过程中唯一的快乐,似乎就是走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倾听风声。”他被彭加木这个角色打动的,不仅是这点,还有他纯粹的精神,“执著追求梦想,信守诺言。”“我希望自己被角色打动,然后通过这个角色去打动观众。”王洛勇说,“打动一个迷茫的人让他坚定一点,打动一个骄傲的人让他冷静一下,打动一个不自信的人让他有力量。”
对于不同角色的诠释,他依旧是从角色的属性出发。“每个人物都像一个乐器一样,有音色、音高、节奏和在和弦里的功能。”同时,他也很看重人物自身的成长逻辑。他在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中饰演的郭靖,播出后备受争议,因为他演的这个郭靖太智慧了,和大家印象中的郭靖大相径庭。他解释:“距离《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一二十年都已经过去了,这个时候的郭靖,已经有了很多人生经验。再去演一个憨傻的郭靖怎么行?何况他身边的几个孩子都很稚嫩、不成熟,需要有人引导。”所以他认为郭靖的形象在这个时候要改变,不能再盲目沿袭早期时被观众熟知的角色形象了,“一个人物怎么诠释,要从他的来龙去脉和在戏里的功能来看。”
两个世界,两种努力
行走在中西方之间,王洛勇看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对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完全超过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技术进口,文化出口”。
在“文化出口”上,他把中国的话剧剧本翻译成英文,推介给西方。比如,他把《狗儿爷涅磐》翻译成英文介绍给百老汇后,该剧编剧刘锦云被百老汇评价为“有中国契诃夫的感觉”;他翻译的话剧剧本《闹钟》,在美国多个戏剧朗读会上被朗读;最有意思的,是马中骏的剧本《野古马》被他介绍到国外后,编剧还在一个戏剧节上得了奖。而王洛勇因为联系方式的更换,在几年后才喜获这个消息。
王洛勇还有个身份是老师。从1998年开始,他就在上海戏剧学院和全国其他学校做讲座,讲授国内还不太熟悉的一些国外的艺术理念和方法。这种方法,即他说的“技术进口”,“是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在他看来,讲故事一定要有悬念,而结构是唯一能造成悬念的方式,但很多中国编剧都还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按部就班地讲一个故事,观众会觉得不好看。而西方戏剧和影视作品的结构和方法,就是违反事情发生的逻辑,运用艺术的逻辑,来寻找一个扣人心弦的切入口。”他引用莎士比亚的话:“戏剧的逻辑,就是艺术家捧着一面镜子在生活之上。”“在生活之上而不是生活的对面。”他说,“生活的对面就是重复和罗列生活现象,而生活之上,就是用技术来选择,用心理学、逻辑学等来抓住观众。”能从在校学生开始培养让他感觉光荣和心安,“静静地影响下一代,让有理想有事业心的年轻人走进这个行业,而且能走得更远。”
西方的技术,他不但在课堂上讲授,也在创作中借鉴。他执导的音乐剧《魔术师》(暂定名)刚在东莞试演。像百老汇的戏一样,这部戏演出后严格按照西方的市场调查方式:按照性别、年龄等划分观众群,让观众打分、评论等。在百老汇的经历,使他懂得“精益求精”的分量,他也叹服于百老汇由于精益求精而产生的巨大能量,“他们用这四个字在挣全世界的钱”。
两个空间中的表演
即便如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电视剧上,在百老汇的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尤其是有演出《西贡小姐》2400多场的经历,使王洛勇这个名字和话剧舞台始终保持密切关联,何况回国发展之后,他和袁泉主演的话剧《简爱》反响热烈。那么,作为一个演员,在话剧舞台上和摄影机前,表演状态会有什么不同?
“影视通过琢磨和试验,只能得出一个结果,而戏剧演员通过反复的琢磨和试验,可以在以后的每一场演出中,都重新‘做人’。”王洛勇说:“所以看话剧演员的戏,千万不能只看一场,如果你这次对某个演员的表演失望,一定要再去看,因为每演完一场,演员都会对自己有个感觉和评价,对手也会给他一个评价,这种评价是无言的,从眼神里就能感觉到。”
然而,这只是艺术形式的不同,在王洛勇看来,在这两个空间中的表演,本质上是一样的,“摄影机就像人的眼睛,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表演,它都认为是真的,如果你有一点点虚假和装,摄影机也同样能够分辨”。
虽然本质相同,但他也表示,在技术的操作上,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还是有一点不同,“就是记动作”。他解释,比如同一个场景,话剧演员每次表演的时候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对于影视演员来说,一个场景全景拍完了要拍近景时,由于第一遍已经被记录下来了,影视演员需要把第一遍时即兴发挥的各种细微动作记住,再表现出来,而且要表演得真实,不像刻意在记动作。“这个很难,是影视演员很了不起的地方。”他说。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