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居杨:影像记录中国法制建设进程

时间:2012年01月1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郭青剑

  三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金三角”,对当地军事首领、毒枭、士兵、种罂粟的农户、吸毒者等进行面对面采访。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同于一个遥远的传说;更何况,这个传说的主人公还是一名年轻的弱女子。然而,这个故事和这位女子确实存在。她就是获得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法制日报社摄影部主任居杨,一位出生入死,通过影像记录中国法制建设进程;深入一线,不断探索当代法制纪实摄影新路的女摄影家。

  车刚开出去便听到一声低喝,一支冰冷的步枪对准了她。她只好慢慢下车,想解释却语言不通。

  长期以来,军事割据的世界著名毒源地“金三角”战乱不断,制毒点隐藏在密林中,在那里采访稍有闪失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从2002年开始,居杨三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这里,对当地军事首领、毒枭、士兵、种罂粟的农户、吸毒者等进行面对面采访。她到曾以最大毒品集散地著称的老街采访时,住进了毒犯、赌徒、嫖客、妓女云集的小旅馆内。有一天,她天不亮就出发采访。车刚开出去便听到一声低喝,一支冰冷的步枪对准了她。她只好慢慢下车,想解释却语言不通,紧急时刻她凭掌握的知识从军服上判断出是哪一支队伍,于是拿出自己拍摄的当地军事首领照片才缓和了气氛,争取机会让向导求救于熟人总算解了围。采访在“金三角”占有绝大多数罂粟产量的佤邦主要首领鲍有良时,这个正被美国以贩毒和恐怖活动在全世界悬赏通缉的军事首领,面对居杨的自我介绍始终一言不发。居杨不愿放弃采访,就在饭桌上大口喝下当地烈酒。被她的“豪爽”打动,鲍有良在数名荷枪实弹护卫的保卫下拉开了话匣。此后两天,她被允许走访其辖区的村寨、学校和兵营,获得了宝贵的采访机会。

  正是凭着这份执著和努力,居杨的摄影专题《“金三角”禁种罂粟纪实》在《法制日报》以3个整版刊发,图文并茂地对“金三角”内幕进行了报道,并呼吁国际国内各方力量帮助当地老百姓发展替代种植。报道得到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竞相转载,受到国家禁毒委领导高度赞扬,并获得了2006年新闻摄影评选年度杰出专题奖,第十届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一等奖。

  先后数亿人次通过“丢丢”的故事了解到毒品就在身边,随时威胁着自己的家庭和下一代。

  在居杨看来,新闻照片能否具有深度和令人回味,主要源于记者对所采访领域的调查研究,对题材的理解把握,对问题的思考判断等。为采访“金三角”,她用四年时间查阅了上百万字背景资料,还向有关专家和一线缉毒警察请教,对当地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因为秉持这个观念,多年来,居杨的新闻摄影突破了法制类报道仅仅是抓捕、破案的局限,她的镜头总是努力透过事件表象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关注人和人的生存状态。她的这种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探索是从干上摄影记者之初追踪报道深受毒品残害的男孩“丢丢”开始的。

  1997年夏,居杨在北京市儿童医院看到被吸毒母亲抵押给毒贩而饱受摧残、奄奄一息的3岁幼童“丢丢”时,她的心灵震颤了,记者的职业责任促使她产生了一定要救救孩子的念头。那个夏天她的业余时间都泡在医院里采访拍摄。《法制日报》《南方周末》刊出《丢丢的悲剧》摄影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3天时间社会各界捐款达5万元。该报道又在轰动社会、影响深远的’98全国禁毒展览,以及随后几万套全国禁毒挂图上展出,先后数亿人次通过“丢丢”的故事了解到毒品就在身边,随时威胁着自己的家庭和下一代。“丢丢”由此成为全国禁毒宣传的典型人物,成为无数人认识毒品危害的深刻记忆。

  1999年,从劳教所释放的“丢丢”母亲表示悔过并接走“丢丢”,居杨追踪采访。2004年3月,“丢丢”的舅舅从河南信阳打来电话说:孩子母亲又复吸毒品,并将“丢丢”扔在农村,家里太穷,实在养不起。居杨5个月内四赴信阳,跟当地政府联系,跟国家禁毒委沟通,跟关心“丢丢”的人们交流,帮助丢丢最终脱离了吸毒母亲,走入一个新家庭开始新生活。她的《哪里是我温暖的家》等9篇报道在《法制日报》、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刊发,再次引起人们对“丢丢”命运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相关法律的大讨论。“丢丢”的故事也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综治好新闻等奖项。

  多年来,冲在一线、记录真实、捕捉鲜活的瞬间已经成为居杨的职业状态

  多年来,每遇重大新闻发生,居杨都会努力克服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到达现场展开采访,在危险面前她从未退缩过。冲在一线、记录真实、捕捉鲜活的瞬间已经成为居杨的职业状态。

  1998年抗洪抢险,居杨在气温高达40多度的大堤上采访两个月。湖北孟溪大堤溃口,她不顾当地是血吸虫病高发区,趟着齐腰深的水赶赴现场。民警看她是女同志,认为太危险,不让她上救援船。就在小船离岸之际,她纵身跳了上去。 

  1999年,居杨只身暗访安徽凤阳、定远黑社会保护的地下拼装车市场,谎称是大老板女秘书,来订车要拍些资料,在四五个大汉监视下巧妙周旋,终于拍到第一手资料。 

  2003年“非典”时期,居杨不顾自己刚做完手术还发着低烧,就向报社请战,积极投入到采访报道中。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居杨第一时间向报社请战,并将双胞胎婴儿托付家人,便乘坐震后开通的第一个航班于5月13日赶到了灾区。当时,她生完孩子只有四个月。在灾区的10天里,她拍了一万多张照片,瘦了15斤。 

  ……

  从1995年至今,居杨始终全身心投入到新闻采访一线,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取得了突出成绩,曾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摄协颁发的中国摄影艺术个人成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记者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以及全国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她的作品先后在56个全国比赛和评选中获奖,包括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全国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杰出图片专题奖、两次获得全国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奖、四次获得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六次获得全国综合治理好新闻奖、七次获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等。近年来,她多次担任国际国内摄影作品评选评委,并于2007年被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聘为评委,还当选为中国摄协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2010年,她作为由中宣部等单位组织的“三项学习教育”巡回报告团的报告人,在全国巡讲新闻记者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内涵。

  在居杨看来,做法制报道不但时时面临危险,还要抵御各种干扰,拒绝形形色色利益诱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1997年,她采访乱占滥用耕地问题,先是遭到违法买地的村长纠集的数十人围攻,揪衣服抢相机;又被堵截在所住旅馆里,她是将头埋在汽车座位里才从那伙人眼皮底下“逃回来”的。对方看硬的不成,就找上门来“解释”,并偷偷将一个厚厚的红包塞在其摄影包下,她发现后立刻交给了报社。在采访经历中她曾多次拒绝送礼金、以版面做交易等诱惑,坚持新闻真实,坚守职业道德。

  值得关注的还有,2004年,居杨扎在看守所两个多月采访了数十名重刑犯,其中有十几条人命在身的杀人犯、有作案上百起的抢劫犯、有摧残幼女的强奸犯,每天以极大的勇气直面生与死的纠缠和挣扎,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最后时光和内心世界。《重刑犯》专题因题材独特、心理挖掘深刻以及影像表现的探索创新,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这就是居杨,总是在实践中努力超越自己,对法制纪实摄影中无人涉及的领域和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大胆探索尝试,因而广受同行称赞,也得到了业内和广大群众的尊重。

  (作者为《中国艺术报》记者)

  居 杨

  女,汉族,1969年7月生,中共党员,法制日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

  摄影代表作品有《丢丢的悲剧》《重刑犯》《消失的耕地》《总书记与老英雄》《金三角禁种罂粟纪实》等。个人和作品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全国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奖、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综合治理好新闻奖、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奖等。多次担任国际国内摄影作品评选评委,是中宣部等单位组织的“三项学习教育”巡回报告团的报告人。

  被评为中国记者协会“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宣部“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先进个人等。


(编辑:欧阳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