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谁来终结演员片酬暴涨时代?

时间:2012年03月2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博 张成

  受访人

  陈品祥: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企划制作总监

  赵宁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导演、演员

  明明:编剧

  1929年,中国早期电影先驱黎民伟、孙瑜、卜万苍等人在上海某个不知名的澡堂,商量着怎样把阮玲玉打造成一名与胡蝶可以并驾齐驱的女明星,并以她的个人影响力培育观众,使观众逐渐接受联华制作的严肃电影。这是公映于1992年的电影《阮玲玉》中的一个场景,该片纪实的风格较为真实地捕捉了当年的氛围。从谭鑫培出演《定军山》开始,“明星”就伴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那时的明星片酬让人咂舌,但明星的敬业程度让老板觉得物有所值;那时的明星亦有绯闻,但并非炒作的手段;那时的明星亦为中心,但并非压榨整个剧组的利益。

  当下,电视剧产业蓬勃发展,明星片酬也直线攀升,甚至占据了电视剧制作经费的一半以上,其他经费被压缩,各种粗制滥造出现也不足为奇。长期下去,将影响整个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电视剧市场的调控之手不可或缺。电视剧从业者对此都有共识。然而,谁来终结演员片酬暴涨时代,却无答案。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专业从业人士,他们一致认为:专业的协会“抱团”会对限价提质、规范行业制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行业协会对此无力管理。这需要国家引导电视剧行业协会找准自身位置,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作用,为行业健康发展护航。

  ——编者

  暴涨原因之一

  行业缺准入机制

  一、导致近期国内电视剧演员片酬暴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品祥:演员片酬上涨主要还是市场原因。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不够规范,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完善,只要你有充足的资金,那么不管你有没有专业的人才、设备和技术,都可以进入电视剧行业投资。加上国家对房地产等行业实施了调控政策,于是就有大量找不到投资方向的游资涌入电视剧制作领域。有些非专业的投资者认为电视剧属于暴利行业,于是就拼命地砸钱,只要是电视台想要的演员他们就去请,而且往往是演员要多少片酬就给多少,这无疑是造成演员片酬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而言之,我们的电视剧行业缺乏调控整个市场的机制,包括市场准入机制、行业生产链的细分机制等等,而这些都是一个健康的电视剧市场所必须具备的。

  赵宁宇:电视剧演员的片酬畸形增长,从宏观方面来说跟中国大众的审美接受方式有关,从市场角度来说与我国电视剧的运作方式有关。

  从宏观上讲,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常年缺失,中国观众的审美层次并不算很高,他们很难看出高清摄像机和790摄像机的区别,也分辨不出一堂景花费1万块和一堂景花费500块的区别,如此一来,观众不看明星脸又能看什么?

  从市场角度讲,收视率是电视剧的决定性指标,而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演员片酬的多少。对于国产电视剧而言,往往是有演员就有收视率,其他皆显次要。投资方去电视台卖电视剧的时候,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这个剧里有观众喜欢的大牌演员,就是会比没有大腕的剧卖得贵。因此抢夺明星演员,成为了电视台、投资方、制片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上一点所说的,当下国内观众相比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生存和死亡的抉择中,绝大多数电视剧制作者不得不选择尊重现状,高价聘请大牌演员。总而言之,院线拼票房,电视台拼收视率,网络拼点击率,广告商拼到达率,都不可能冷遇演员。

  明明:演员片酬飙升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明星之间的攀比。如某些港台明星曾红极一时,现在已经过气,在大陆出演电视剧的价码是每集10万元左右,某当红一线港台明星可能要价20万元至30万元,那么,如果前者看到后者的报价在媒体上公布,和自己的一对比,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那么下次便会提高报价。

  二、电视剧演员片酬的暴涨是否意味着中国电视剧行业已经形成了“明星制”?

  陈品祥:从去年开始,中国电视剧行业“明星制”的苗头就已经出现了,一整套以明星为中心的电视剧制作、销售生产链正在形成。当然,“明星制”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弱点,比如一些明星被“过度消费”的情况就屡有发生。只有在规范的市场中形成的“明星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赵宁宇:这种“明星制”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电视台、制片方手里都会有一个“小本本”,这个本里面谁是所谓的一线、二线、三线,包括各“线”之间的转换,都写得很清楚。然而,我们的“明星制”并不成熟,它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明星只具有短期效应,一部戏播火了,主演的价码就水涨船高,但大部分制片机构对明星的培养和发展都是毫无计划的,只是一味地使用和榨取,很快就会让一些缺乏积累的明星丧失艺术创造力。

  明明:中国现在已经确立了“明星制”。制作单位、剧组和销售终端“唯明星是举”。但这种“明星制”又不像好莱坞那么完善,有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明星。

  暴涨原因之二

  以明星定收购价

  三、演员的片酬由什么来决定?演员的价值应由什么因素构成?

  陈品祥:业内评判演员价值的标准一般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她)演出的电视剧在电视台和网络中播出的收视率与点击率,这是最主要的指标;另一方面就是看他(她)接拍的大品牌广告的数量和播出频率。

  赵宁宇:现在的衡量一部电视剧的标准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收视率,另一个是满意度。对于评判演员而言,这两个标准同样适用。然而,用收视率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电视收视群体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它们的收视率是能够说明问题的。但我国的收视率是存在盲目性的,比如说作为收视率样板户的两万多户是否具有代表性?要知道,电视的样板户很多都是中小城市的工薪阶层和中年观众,这也就能解释为何网络兴起后,网络热播剧和电视热播剧往往并不是一批戏。另外我国对收视率真实性的执法监管力度也不够,很多电视剧都是靠“刷票”获得高收视率的。这也正说明了,很多与高收视率挂钩的高片酬也同样是存在问题的。

  明明:一般来说,在电视剧制作环节,发行就会介入。他们会建议用哪些明星,用什么阵容。因为他们直接负责电视剧的销售,对电视台的购买需求比较了解。电视台购片首先看演员是谁。因此,没有明星的电视剧是不好卖的。对此,发行也会建议采用电视台青睐的明星。

  四、电视剧制作公司能够通过何种方式限制电视剧演员片酬的暴涨?

  陈品祥:一家成熟、理性的电视剧投资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不亏本。因此我们会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根据某个电视剧项目可能的市场回收情况来设定演员阵容,我们不可能为了请某个一线演员而不计成本,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去迎合市场上某些演员不合理的片酬。有些不懂行的投资者不进行市场回报的科学预估,就盲目地迎合某些大牌演员的高片酬,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扰乱市场的秩序。

  明明:一般来说,电视剧制作单位可以通过拥有自己的专属艺人达到限价的目的,双方会通过协商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价位。但仅此是不够的,还需要行政手段出台限价令,双管齐下。当然,最根本的还需要电视台的配合,作为电视剧的销售出口,如果他们收购时,只看明星阵容,那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问题。

  暴涨后果

  明星+草台班子=烂剧

  五、电视剧演员片酬的暴涨对中国电视剧行业的整体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陈品祥:会导致电视剧制片机构的压力越来越大。演员的片酬不断提高,再加上播出平台播出总量的限制和收购价格的相对稳定,以及国家广电总局对电视剧插播广告的限制,今年电视剧行业的日子可能会比去年更难过。很多企业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淘汰,因为一切都是市场说了算——如果一家企业以很高的成本拍摄电视剧,却无法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将电视剧销售出去,那么它注定是难以长久经营下去的。

  赵宁宇:“演员时代”的到来,是产业力量和市场规律的表现。在中国的影视产业中,演员曾经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其宝贵的价值被人为湮没,也直接损害了中国电影的市场和艺术影响力。这种和艺术规律完全背道而驰的畸形格局,在产业规律的冲击下,必然逆转,中国演员和表演艺术迎来了一次空前的“反弹”。

  电视剧演员片酬的增长,从整体上看是一件好事。因为整个中国影视剧制作行业的薪酬水平和从业者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我国去年电视业的产值大约是1100亿元人民币,其中60%到70%都是由电视剧创造的,达到700亿元左右。与此同时,制片方得到的回报却非常之低,电视剧的全国销售收入只有40多亿元。由于电视剧制片方的回报率很低,电视剧从业人员的低薪酬也就无可避免。在国内电视剧行业整体薪酬水平偏低的前提下,不论哪个部门薪酬得到提升都是一件好事,这都是在证明我国的电视剧产业正在向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但问题在于,我国电视剧从业者的薪酬并不是整体性地提高,而是少数环节大幅度提高(一些演员的薪酬畸形提高,导演和编剧也有所提高),大多数环节持平甚至不升反降(包括摄影、录音、化妆、美术等环节和基层工作人员)。

  我们无法强制将演员的高片酬分流到电视剧的制作费上,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视剧的艺术品质。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剧组甚至因为演员片酬太高,连舞美制作等环节的预算都没有。大牌主角一集几十万元,配角整部戏打包才几万元,美术摄影录音可能拿的更少,创作人员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又怎么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呢?

  与此同时,托产业勃兴之福,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迎来“演员时代”,演员们本应窃喜而思奋进。但如今的演员队伍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艺术标准不清,一些丑陋的、曾经被社会唾弃的无良行为纷纷借尸还魂——表演理论、评论仍旧被学术界轻视,艺术院校学风涣散,经纪公司以及各位“一哥”、“一姐”由暗中使绊升级为直接对攻,至于权钱交易、桃色新闻、洗钱回扣,更是算不上半点新鲜。这值得整个电视业深思。

  明明:首先,明星的费用是整个制片成本里比重最大的,明星经常会占到成本一半左右,大制作可能还不止这个数。但正常的比重是,明星片酬只占1/3;其次,所有的时间都要以明星为中心调配,明星经常要赶档期,那么剧组必须要在明星要求的时间内拍完。是以,很多电视剧经常在3个月之内就拍完了。但这样,会导致整个剧组的工作程序紊乱,制片时间被压缩,比如为了赶演员档期在开拍之前3天才拿到剧本,拍了十几天才拿到全部剧本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少电视剧前后衔接不上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牌明星片酬令人咋舌,另一方面,不知名的演员合理的收入却被克扣,甚至还要经常倒贴服装费,其他方面的制作开支也要被压缩。

  终结者之一

  外来和尚?

  六、港台演员、韩国演员纷纷来大陆淘金,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竞争、降低片酬吗?

  陈品祥:电视剧市场中的一线演员总体来说是供不应求的,一些港台、韩国大牌演员来到大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对一线演员的需求,但不会改变供不应求的总体格局。只要一线演员还是卖方市场,其片酬就会依旧处于上涨的态势中。

  赵宁宇:大陆演员的片酬应该不会降低。从整体上看,中国电视剧制作机构的资金依旧会持续增长,质量较高的电视剧每集的制作费都在100万元以上——显然,更高的制作费用,一定不会导致更低的演员片酬。因此仅从市场角度而言,就算是演员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大陆演员的整体薪酬还是会继续上涨。

  明明:高片酬使得不少演员为自己制造明星的幻觉,为自己制造新闻,经常可见某些演员一方面忙着收买道德低下的媒体为自己制造绯闻,一方面又站出来为自己澄清,一来二去,提高了曝光度,给人以“看上去很火”的幻觉,进而为提高片酬造势。

  终结者之二

  行业协会和工会?

  七、演员片酬的暴涨能否单纯依靠市场来调节?

  陈品祥:作为电视剧的主管部门,国家广电总局不应该通过纯粹的行政手段来干预演员片酬,但它有责任建立合理的市场规则,同时要维护好市场秩序。还是以市场准入条件为例,国家广电总局可以参照其他行业制定准入标准,比如建筑施工行业的准入标准就非常严格,一家企业要承担设计施工总承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目前我国的电视剧行业没有明确的准入标准,即便有,也缺乏可掌控性。一家企业拥有多少签订过劳动合同的影视方面专业人才、拥有多少达到一定标准的硬件条件,都应该成为我国电视剧行业市场准入的标准。

  与此同时,行业工会和协会的作用也不应该被忽视。我国的整个电视剧产业链当中缺乏好莱坞那样的专业工会组织,我们的一些行业委员会或者协会的功能与好莱坞行业工会完全不同。假如好莱坞发生了演员要求提高片酬而投资方不认可的情况,双方的组织之间就会进行意见沟通,最后达成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但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机制。国内有些制片委员会的成员也在呼吁,某某大牌演员片酬太高,大家联合起来不要请他(她),但问题是这对大量存在于制片委员会之外的投资机构起不到任何限制作用。虽然很多制片机构在台面上都说要限制演员片酬,似乎达成了口头协议,但实际上真正能够按照这个协议去执行的制片机构却少之又少——因为它们毕竟还是要从自己公司的总体利益出发,去评估和选用演员,谁也不会为了整个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而牺牲自己公司的利益。

  赵宁宇:市场调节只是一个方面,今天的中国必须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电视剧演员片酬的暴涨。我们也能够看到,单凭市场调节,往往是越调节越糟糕,因为我们的电视剧市场本身就不够健全。除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外,工会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我国与电视剧相关的行业协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行业协会发展得成熟,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大牌演员每年拍剧的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对于演员来说其实并不是坏事,香港电影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演员因为每年拍十几部电影而过早透支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或者大腕级演员从自己的薪酬中抽出一部分交给行业协会,去帮助那些基层的从业者或者作为鼓励新人的资金。

  明明:行政手段也很难限制高片酬,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明星依然是收视率的保障,依然“奇货可居”,那么制作方也会通过其他手段把差额补上。尽管制作单位主张限制明星高片酬,但也无可奈何。视频网站“大手笔”购剧也为明星高片酬推波助澜。

  终结者之三

  电视台?

  八、美剧、日剧也是高度市场化的艺术产品,但制作机构却并未遇到因演员片酬过高而影响电视剧质量的现象。这些国家的电视剧生产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陈品祥:美国和日本没有我们这样数量庞大的电视播出平台,因此也不会出现几十个播出平台抢购为数不多的几部热门剧的情况。这种情况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演员片酬上涨。

  赵宁宇:日本的电视剧制作模式很值得我们参考。日本电视业实行的也是制播分离制度,他们的几家大电视台具有联盟性质,电视台会将电视剧的制作外包给公司,但电视台有权根据收视、广告收入等因素制定每集电视剧的成本核算,并定下每个岗位演员片酬的数额,如果某个大牌演员认为片酬太低而讨价还价,制片公司就会严格按照电视台的要求去寻找其他演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演员片酬的无序上涨。

  另外,日本的电视台还会严格限制某个演员每年拍摄本台播出电视剧的数量,也就是说,就算木村拓哉再火,你可以去出唱片,去办演唱会,但你一年不能拍6部电视剧去扰乱市场秩序。

  我曾向国内的电视台建议过,建立一个联盟,每个台一年购入某个演员主演的剧不能超过两部,如果个别电视台不同意,想破坏市场秩序,那么就不要参加这个协会,让它自己去干——但事实上,在电视行业里自己往往是干不成事的。这其实并不是一种惩罚,而是变相地要求电视台和制片机构加强自律。

  明明:在日本,编剧的报酬是要高于明星的,美国二者基本持平。

  终结者之四

  接地气儿?

  九、如何控制成本,消解演员涨价带来的不利因素?

  明明:并非所有的演员都会一味的追求高片酬,比如赵宝刚的戏,有时就能以友情价签下明星。这除了赵宝刚的人情因素,还有良好的收视预期作保障,因为明星知道他的戏会火,同时,赵宝刚有着良好的发行网络,明星不用担心自己的片子上不了电视。此外,赵宝刚的都市剧里往往有大量的广告植入和代言费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弥补了片酬的缺口。但这也是不可复制的。没有明星的电视剧也有卖得好的,比如具有话题性、“接地气儿”,最近的《蚁族的奋斗》就卖得很好,其成本不高,也没有明星。但都是个案,要成为气候,还需要长期努力。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