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演艺”走红福鼎
每个节目不超过6分钟 人数不多于6人 每期最多8个节目
“微演艺”走红福鼎
每个节目不超过6分钟、人数不多于6人、每期演出最多8个节目、节目源于兴趣爱好也包括民间绝技……自去年以来,“微演艺”在福建福鼎市流行起来,短短一年时间,这种形式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总共举办了29期,观众总人数接近8万人次。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人就参与过一次。
“微演艺”为啥能这么火?
怎么好看就怎么导,怎么好玩就怎么演
“没别的,就是好玩。”福鼎市文化馆馆长、“微演艺”的策划人和总导演陈生出身专业剧团,又在商演市场打拼多年,2012年底文化局布置的一项任务却让他犯了难。“局里要求把全市的文化惠民活动搞起来,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陈生发愁,另一些人也在愁。43岁的梁小丹,老公生意稳定,孩子也上了中学,温饱无忧,但在迷上了互联网上的爵士舞后,寻遍整个县城也找不到人教。年近50的孙秀智是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执法队队长,最放松的事就是晚上跳广场舞,总盼着有一天能上正规舞台“秀”一把,却一直没机会。“陈导的‘微演艺’计划一出,我们第一批报了名。”孙秀智说。
政府与草根,计划与兴趣,就这样碰到了一起。
“我们都参加好几期了,每期内容都不一样。没别的,就是开心好玩。”梁小丹的5人参赛团队叫“辣妈组合”,她们的梦想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中国版的《妈妈咪呀》。
“怎么好看就怎么导,怎么好玩就怎么演。”按着这个思路,陈生调动了全部的舞美、灯光、布景资源,还特别加入与观众互动的元素。打分一项,他使用了噪音分贝仪,凭观众掌声欢呼声的大小,给选手记分。
几期下来,“微演艺”名气大了起来。虽然没有演出费,但截至目前已有来自10余个国家、26个省市的选手献艺福鼎,“微演艺”名字前也多了中国二字。
政府平均每期的投入仅两万多元
作为主抓文化惠民工作的宣传部长,姚双霞起先最担心的并不是这样的节目有没有人看,而是办不办得起来。一般而言,文化惠民工作依靠的是自己的专业文化团队,福鼎也确有一支财政供养的越剧团。现在,越剧团一年的下乡公益演出大约三四十场。这样的演出数量,显然不足。更头疼的是,这样的专业剧团要想编一台新剧,时间长、投入大,成本太高。
反观“微演艺”,一年下来,节目总量225个,其中群众提供180多个,积累的群众演员有500多人。“现在随便整合一下,就能一连办上十几场对外演出。而且几乎不用投入经费。”福鼎市文体新局局长费允忠说。微演艺直到第十四期时,当地政府才略有投入,一年下来,平均每期投入仅2万多元。
有了民间参与,不光节目多,节目品种也是花样百出,“经过梳理,现在已经有53个新种类。单凭我们自己来做,不知道要投入多少,也不知道要多少年。”费允忠说。
陈生希望,“微演艺”始终保持“草根”本色,“远离商演,也远离政治任务。”这也许是“微演艺”的真正动力。
文化是特殊的产品,不能只靠圈养
一头是供养的“事业文化”,却难养大、难生存;一头是放养的民间“微演艺”,投入少却生生不息。
福鼎市越剧团团长吴丹萍说:“剧团也有难处,招人难,人才不愿意来小县城;传承难,练一辈子功,只为上台10分钟;市场有限,集中在农村和上了岁数的人。”
话虽没错,也不尽然。今年61岁的姚允光是当地提线木偶的传承人,既要演木偶,又要唱京剧。老姚兄弟姐妹8人全部在姚家班里。第一期“微演艺”,他们就自请省城京剧乐队伴奏,再加上现场一台专门的屏幕,38根丝线的一牵一引,木偶人物的一举一动,观众看得清清楚楚。2013年度总决赛时,老姚的节目获得银奖。更令老姚没想到的是,已有10多个小学生向他来拜师。“我们20多年没招到学生了!”
“艺术分专业和业余,但兴趣、快乐是共通共享的。文化是很特殊的产品,不能只靠圈养。”福鼎快乐合唱团创建者李丹说,自己这支50多人的合唱团,今年就准备上“微演艺”秀一把。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