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传承节日文化 弘扬核心价值

时间:2014年04月04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隋笑飞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滋养着民族的心灵。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传统节日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拓展创新,始终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深化节日主题、突出文化内涵、吸引群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10年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紧紧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等多种形式,不断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经过10年的努力,“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响亮品牌,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代呼唤·民族需要·人民心声 

      ——转型而多元的社会,迫切需要传承拓展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以清明节为契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天津、广州、兰州、呼和浩特等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为革命烈士扫墓、敬献花篮、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言、主题团日队日、“网上祭先烈”和“纪念先烈·报效祖国·尽责圆梦”等活动,引导人们学习历史、传承文化,缅怀先烈、向往未来。这些活动,让人们看到了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看到了传统节日不断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多变,以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特别是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舶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载体来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推动我国传统节日在内涵挖掘、形式创新等方面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还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这样说。

  中央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矢力推动——

  2004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就运用重要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进行专题调研;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对工作进行部署;2010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措施……

  相关工作逐步深入、稳步推进——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地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广泛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主题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统文化专家李汉秋说。

  满腔热忱·共同携手·生动实践 

      ——各地各部门举措频频,让“我们的节日”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百姓紧密相连 

  “永远为人民服务”“心底无私天地宽”等词语的谜底是什么?今年元宵节当天,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光环社区张灯结彩,“元宵节廉政灯谜会暨正月十五猜谜乐”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祥和的氛围吸引来很多小区的居民参加。

  这是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出现的一幕。10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断探索新思路,运用新形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不断推动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坚持价值引领,为主题活动注入精气神。各地注重把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作为重大主题,融入节日活动中,引导人们畅谈梦想、展望未来,进一步坚定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信心。利用传统节日走访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邀请他们作为重要嘉宾参加群众联欢,表达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褒奖。春节的辞旧迎新、祝福美好,清明节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端午节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七夕节的忠于爱情、家庭和睦,中秋节的阖家团圆、喜庆丰收,重阳节的尊老敬老、厚德仁爱,等等,每一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不同,但都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这个大主题,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坚持文化涵育,突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宁波通过举办“阿拉”非遗汇系列文化活动,形成了镇海正月十五花灯会、东钱湖传统端午龙舟竞渡等大型民俗聚会,同时建立完善宁波民俗博物馆、象山谢才华剪纸馆等民俗陈列馆,让主题活动成为民俗文化的纽带。南京市通过建立“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示范基地,恢复了“柴龙舞”“浦口侯冲手狮舞”“高淳东坝大马灯”“秦淮彩灯”等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征的民俗文化。福州市开展传统节日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组织文艺院团以及非遗传承人走进全市中小学校课堂,为孩子们上演闽剧、伬唱、福州评话、福州方言歌曲演唱等,开设花灯制作技艺、软木画制作、香店拳拳法等传统技艺教学第二课堂,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正是“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各地一大批民间民族文化和习俗得以传承并重放异彩,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坚持融入群众,精心组织传统节庆活动。北京市依托国家大剧院,利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连续多年推出“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活动,每年有1000多名市民走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数十万名群众参与活动。武汉市百步亭社区连续三年春节期间举办“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全部节目由社区居民自编自导自演。2014“中国梦·社区美”第三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吸引全国6700多个“粉丝社区”参与,近10万居民热情参演,各地报送节目8340个,晚会总点击突破2.5亿人次,300多家网站、10余家电视台播出。一些地方还利用传统节日,组织中小学生自办节日小报,通过这种趣味性浓、参与面广、简便易行、寓教于乐的独特形式,引导青少年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与此同时,各地各有关部门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营造传统节日浓厚氛围。中央和地方媒体举办的“中华长歌行”“文化视点”和各类特别节目、专栏专题,通过文化名人、民俗专家和观众现场访谈、体验互动等形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思想内涵,阐释传统节日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社会各界普遍反映,10年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深化节日主题、突出文化内涵、群众广泛参与、利用好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提高了活动的群众参与度,营造了更加浓厚的节日氛围。

  蓬勃发展·广泛参与·深刻影响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热在基层、热在群众、热在媒体,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无穷魅力 

  “开庙了!”2014年春节前夕,伴随着威武的三国鼓阵和梦幻的火舞,4组市民代表和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职工代表于1月28日晚共同按下开庙机关,成都武侯祠大庙会正式开始。与此同时,30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大礼包”也逐渐“派发”到成都市民手中。

  春节、元宵节期间,市民欢欢喜喜逛庙会、灯会;清明节期间,群众开展鲜花祭祀、网上祭奠、清明诗会等文明祭祀活动;端午节期间,举办赛龙舟、划旱船等活动;中秋节期间,举办民俗社区团圆赏月等活动,很多家庭自制月饼一起品尝;七夕,越来越多的女孩拿起针线,学着穿针应巧,恋人们也在这天吐露心声、表达爱意;重阳节期间,举办登高、赏菊等……10年来,随着主题活动的常态化、群众化、社会化,传统节日进一步在挖掘中拓展、在参与中弘扬、在传承中赓续。

  我们看到经典诵读的无穷魅力。如2013年12月,山东淄博市举办“传承文明、共筑梦想”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活动。台上,朗诵者酣畅淋漓;台下,聆听者聚精会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由此得到传承和弘扬。

  我们看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每年端午节,古镇归州都弥漫着艾叶和粽子的香气,老人们包粽子,姑娘们则戴着艾叶花环扎香包、绣鞋垫;孩子们在木盆中用艾叶水沐浴,并欢快地拍打着水花。

  我们看到传统节日倡导的文明新风。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组织扶老助残、文体活动、医疗保健、治安防范等活动,大力弘扬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山市从1987年起,每年春节元宵节都举办慈善万人行活动,从最初1.8万人巡游、10万人捐款,发展到现在每年逾5万人巡游、过百万人捐款,2013年捐款总额达到8669.5万元,成为全体市民行善立德、欢庆节日的嘉年华。

  我们还看到人们对自然和快乐的无限向往。如每年苗族花山节,广大苗族儿女都身着节日盛装聚在一起进行斗牛、对歌等活动;2013年重阳节当天,四川南充1万多人走出家门,来到西山和凌云山登高望远。

  10年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效果,推动传统节日不断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成为人们心中的爱国节、文化节、孝老节、仁爱节、节俭节、绿色节、情感节,展示出与时代发展同向而行的强大正效应。

  展望未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必将让我们的节日与时俱进、更好传承,在播撒精神文明建设时代强音的历史进程中,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