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凡:有件事儿值得你“死磕”,挺好!
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电影金熊奖的国产影片《白日焰火》本月即将与国内观众见面。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影片主演廖凡。见到廖凡的时候,这位新科影帝满面倦容。
我说:“从得奖到现在,我猜你已经说得想吐了吧?”
“是的!”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坦诚得让我有些意外。“刚开始说的时候特有激情,说着说着就变得张口就来,也说不出什么新东西了,我对自己有点儿失望。但是得奖的时候确实很激动。”
2月14日是廖凡的40岁生日。演了一辈子话剧的父亲给远在柏林的他发短信:“希望你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老人没想到,40岁的第一天,儿子就凭借在电影《白日焰火》中的表演,成为第一位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的中国人。他在儿子报喜的电话里得意地说:“你看我说中了吧!你确实更上一层楼了吧!不要骄傲,少喝酒。”
对于廖凡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这尊“银熊”更好的40岁生日礼物了。1997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如今在年轻人扎堆儿的演艺圈里,他已经算得上“老人”了。话剧、电视剧、电影,他塑造了50多个角色,并不算多。而说到电影,17年里一共拍了16部,对于许多稍有名气的演员来说,委实少得可怜。
“太多了!我自己都没想到,我竟然演过50个多角色。我觉得太多了!”他又摆手又摇头。“可能是我脑子笨吧,接太多我真演不过来。心里有底我才能游刃有余,表演的时候才有灵感,没准备好的时候我总会很局促,我不想给自己留太多遗憾。”
他大概是习惯了扣在自己头上这顶“笨”的帽子。从小到大,好朋友都说他“笨”。问他怎么理解“笨”,他伸手摸摸下巴上的一小撮胡须:“‘笨’就是认真、执着、专注吧……怎么都是些好词儿?”他大笑,身子后仰,两条腿都扬起来。“其实就是‘死磕’。我们那会儿排话剧的时候,都说‘死磕’,这个词儿又准又狠。一辈子能有一件事儿值得你‘死磕’,我觉得挺好的。”
他的“管家”——华谊兄弟经纪公司的宣传总监胡佳文说,廖凡对剧本非常挑剔,他接戏的谨慎劲儿在圈儿里是出了名的。
“都挑什么样的演呢?”我问他。
“我对性格单一的角色挺瞧不上的,我喜欢人物要多面一些,从某种角度上说也就是更真实一些。我喜欢那种热烈的、爆发力强的表演,喜欢人物有淋漓尽致的释放。激烈的戏演起来,可能自己更过瘾,但有时候我也想,可能观众看的影视剧太多了,也愿意看点儿激烈,这一点上我可能确实有点儿迎合观众。”他再次摸摸胡须,狡黠地一笑。
说起获奖这件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廖凡终于红了。这么多年都没红,大概是因为从话剧舞台到电视剧,再到电影,他演的往往都是些小配角。1999年版的话剧《恋爱的犀牛》里,他是人堆儿里连名字都不必有的那一个;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别了,温哥华》,电影《集结号》《让子弹飞》等作品里,可能观众压根儿都记不住他的存在。有人调侃:“经常是剧情演到1/3的时候他就死了”。
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对许多演员来说并不好受,但廖凡似乎很淡定,他说这种默默努力、默默等待的过程,是一种训练。“你不就是在等一个机会吗?机会来的时候你得有能力去胜任才行。”
“就像修行一样?”
“不是,没那么苦。”坐在沙发上,他开始发挥他训练有素的身体语言,胳膊腿脚都比划着。“有人一说坚持就觉得特惨,肯定是咬着后槽牙。但我不喜欢那种说法。我觉得要那么惨你还坚持干吗呀?没必要耗费。我觉得要保持愉快,因为坚持本身的意义就是让你保持愉快。”
这大概是他这么多年演了这么多小角色的原因。也不是没有人找他演主角,但他始终很“笨”地坚持自己的挑剔,并且怡然自得。
直到他遇到了电影《白日焰火》。故事发生在东北小城。落魄的卸任民警张自力偶然卷入了一起连环碎尸案的调查,在破案的过程中,他陷入了复杂的感情纠葛,内心生出对现实生活逻辑的思索与追问。
“选择这个人物,是因为他让我觉得熟悉,或者说,他让我觉得,如果把我自己想象成他去生活,也是成立的。因为我觉得他破案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寻找,寻找自己,让自己更清晰,当然他也寻找到了爱情。我也一直在寻找自己,拍这部片子的时候,这种寻找更深入了。”廖凡说。
为了诠释好张自力这个角色,廖凡在短时间内增肥了10公斤,还用半个月时间在当地刑警队体验生活。廖凡说:“我对体验生活这事儿特别有兴趣,这是得到快乐的重要部分,因为生活比电影更有戏剧性。”
“所以,付出跟回报是对等的吗?”
“不一定。但是公不公平自己心里应该清楚。”他又摸摸胡须,认真地说:“我觉得这个奖的荣耀盖过了我的付出。”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