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退休老教师2000封家书捐赠人大博物馆
“你还算个好孩子,不过还年轻、还幼稚,肯学习这是你能考上大学的原因之一,我相信你不会半途而废的。青年人应该多参加社会活动,你应该干什么说什么,学中文系应该学习写作,写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事迹,写全国人民为1070万吨忘我劳动。”这是一封写自上世纪50年代的家书,这封家书的收信人——山东周村退休老教师许达老人,在3月12日向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捐献了自己保存完好的约2000封家书,这些家书的通信时间跨越了近半个世纪。
退休老教师将2000封家书赠与博物馆。许达老人今年76岁了,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二中的一位退休教师。2005年的一天,他在一份《文汇读书周报》上,看到了一篇介绍将民间家书捐献给博物馆作为研究资料的文章。看到这一消息,许老立即想到了自己收藏多年的大约2000封家书,他认为,将这些家书捐献出去,一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他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取得了联系,希望将这些信件捐献给对方,他的家书引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很大的兴趣。
自从打定主意捐家书后,为了给自己留个纪念,许老从所有的家书中挑选出1813份,用电脑整理成电子稿件。从2006年开始编著,直到2012年6月,终于集结成册,并自己印制成上下两册的《效石家书》。12日下午,他捐献的是2000封家书原件。
家书既是情感寄托又是家族史。记者看到,这2000封家书的原件也已被装订完好。许老说,他一直十分珍视这些家书,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着手进行保存工作了,他把家书粘贴在一张张16开大小的纸上,再把这些16开纸装订成册,并在封面上注明通信年份、寄信人和收信人身份等,家书原件摞在一起近半米高。这些家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第一封是1958年9月13日,是许老的母亲写给当时正在曲阜师范大学读书的许老,最后一封是2001年10月23日,由许老的内兄写来。家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许老父母的来信、夫妻二人之间的来往信件,以及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信件,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十分全面的家族史。
许老说:“在这些信件里,也可以看得出我们家族对于家风的传承,从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和兄弟姐妹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要勤于学习、勤于劳动、诚恳做人,在这些家书里,父母也多次提到了这些。看到父母的信件,见字如见人,这是我在情感方面的寄托。把它们捐给博物馆,相信会得到妥善的保管。”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专程赶到周村许老家中接受捐赠,他代表博物馆向许老颁发了捐赠证书。张丁说:“民间家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寄托了很多人的美好记忆,许老捐献的2000封家书很好地反映了20世纪后半期人们生活的风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一份来自民间的文化遗产。”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