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京剧票友唱热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弘扬民族文化 建设文明乡村
农民京剧票友唱热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82岁的殷召云老人在演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表演《白毛女》
票友琴师也蛮有范儿
戏迷们全神贯注
演出前正认真的化妆
仔细穿衣试妆
3月9日,星期天,乍暖还寒,上午九点钟,山东省枣庄市周营镇驻地,京腔阵阵、丝弦悠悠,由周营镇政府和“周营京剧票友协会”主办的“第25届艺术节”正在举行。当日,来自周营镇京剧票友协会和枣庄市京剧票友协会的50余京剧爱好者们纷纷登台献艺,为全镇的民演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白毛女》、《沙家浜选段智斗》等30多个经典京剧剧目,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与喝彩,让村民们在家门口过了一把京剧瘾。
为了能让村民们能按时看上演出,票友们从早上8点多就开始着手准备。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舞台的旁边,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已经画好了妆,正对着镜子仔仔细细地包头。他叫殷召云,今年82岁了,是票友协会的艺术指导,已经唱了几十年的戏了,票友们排练剧目都找他点拨。今天的演出,殷老第一个上台,因为担心老人的身体,他的儿子在一旁全程陪同。穿好戏服后,老人又对子镜子前前后后的整理,神态严肃,一丝不苟。伴随着打击乐和京胡声的响起,八十多岁仍然铿锵有力的“麒派”唱腔与做功,赢得了满堂喝彩。
在舞台旁边一个狭窄的售货亭里,60多岁的朱瑞雪女士正在仔仔细细地化妆。从40多岁开始业余学唱京剧,如今已唱了15年了。等在一旁专门为她伴琴师也已满头白发。
村民们非常喜欢看戏,早春的天气还有些冷,但不到8点,镇驻地周围的村民们就扶老携幼,陆续赶到镇驻地苏果超市门口临时搭起的舞台前。很多年轻人帮父母提拿小凳子赶来,希望占个中间位置。来得晚的,就只能站在后面看了。戏台前和左右两边都围满了听众,远处还有人在不断赶来。村民老刘说, 他是陪着爹娘和闺女、媳妇一家五口来看戏的。能在自己家门口看到这样的京剧大戏,他觉得很高兴:“我已经看了15年咱周营镇京剧票友协会的演出了,每次票友艺术节我都来,雷打不动。他们戏唱得很好,俺村的人都喜欢看。”
周营镇京剧票友协会里,大多都是老年人或中年人,所有演职人员没有任何报酬。但不管排练时间多长,演出多么辛苦,大家都毫无怨言。协会里的老人们说:“京戏是咱的国宝啊,可惜到现在年轻人手里,眼看着失传了。俺这些老人不能只顾安享晚年,俺要响应国家号召,弘扬传统艺术,活跃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建设文明乡村。”
记者了解到,“周营镇票友协会”是山东省唯一的乡镇农民票友协会,周营镇的农民们有着悠久的京剧爱好和演唱传统。早在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临城县及周围苏鲁边界的一些爱国京剧艺人不愿意为日本人演出,为了躲避日寇的残害,他们来到了周营镇的农村中躲藏,偷偷为农民们演唱京剧。在这些专业京剧艺人的熏陶下,周营镇的农村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京剧爱好者。1938年,周营镇部分农民自发成立了“周营京剧团”。这个剧团的团员们,后来大部分成了著名抗日武装——“运河支队”的成员。他们白天利用京剧艺术宣传救国,晚上出去查探消息,打鬼子,除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周营京剧团”作为一个业余剧团,在农闲和年节里为周边的乡亲们免费演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京剧传统剧目被列入“四旧”,他们就排演革命样板戏坚持业余演出,以满足这一农民乡亲对京剧的爱好。1994年,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周营镇的农民京剧爱好者们,成立了农民京剧票友协会,目前会员近百人,仍在农闲时和节假日里举行演出。并且固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举办“京剧票友艺术节”。节间,经常邀请苏北、鲁南及安徽等地区的100余位京剧票友们来此参加联谊演出。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对促进社会和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周营京剧票友艺术节已举办25届,已闻名遐迩,成为枣庄市和薛城区的一大文化特色。
(山东枣庄市薛城区长江东路广电大楼8层薛城周讯报社 王叶蓁 手机:15006756669 )
(编辑: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