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走进亚龙湾 不期而遇艺术季

时间:2014年03月02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马跃峰

  本来,冲着海滨、沙滩、阳光来三亚的,没想到走进亚龙湾,不期而遇的是一股暖暖的艺术风。

  百花谷里,华宇酒店大堂上,低头可见“小脚丫”指示标,带人进入不同的“艺术路”:持续3个月的“ART·SANYA艺术季”,设置12个展厅,可以欣赏国画、油画、木刻版画、雕塑、录像、摄影、微雕,可以对话大师名家、青年新锐、街头艺人,甚至外国艺术家。

  “不期而遇”,最先打动心灵的一定最为亲切。

  当“向传统国画艺术致敬”的字样映入眼帘时,一种力量拽着我,放慢了脚步。

  100年来,50位大师的130多幅名作,令人心醉,又多了几分新奇。比如,徐悲鸿画马一绝,但很少人知道,他画的狮子威武雄壮;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画猴子偷酒吃,别有一番寓意;张大千画的“红拂女”刻画细腻,“丁未泼彩”则大气磅礴。

  徜徉在画廊,移步换景,顿有时空穿越之感:吴作人的“万里云山”、傅抱石的“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意”、李可染的“山水清音图”……各画派巨匠挥毫泼墨,将艺术与心性一一展现在面前。

  “不期而遇”, 总有很多意外。

  一只暹罗鹿,在泰国西南的热带雨林里从容踱步。它的双角曲线优美而尖锐、夸耀又预示着祸端。在这个国度里,它是祈福平安的神鹿,然而此时,它狡黠的目光却撞上了冰冷的枪口。一块黯然的头骨和一对张扬的鹿角,便成为一个物种存留于世的全部遗物。萨卡林·克鲁昂的作品《鹿》,使整个展厅像一座祭奠精神净土的墓园。在这里,无瑕的陶瓷鹿角,静静铸于废弃机油之上,倒影微微波动,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工业时代面前的无助而叹息。这是为祭奠绝种的暹罗鹿,更是保护动物的呼唤。

  走进另一间屋,看到雪白的空间里悬挂了六段炫彩逼真的树木,别有一番滋味。

  艺术家邵译农把一段树干切割成六段,通过日复一日的烘烤、打磨、披麻、挂灰、上漆以及再上漆的传统工艺的加工,树漆以每14天达一张普通纸的厚度增长。10年之后,树漆生长的厚度约10厘米。最后将这件漆器悬挂于排序的拱形不锈钢结构中,呈现出了奇异的雕塑效果。

  《木本心·十年树轮》,观赏者既能洞察木的自然节律和质朴简约,又能感悟人的劳动与自然相关的生命、时间、生长的外化状态相吻合。木、人、时间、劳动和美在这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念头,几种材质,十年如一日,形成一件作品,通向心灵。这是一种痴狂的执著和热爱,就像太阳对向日葵的吸引。

  此外,当代画家笔下的天安门,飞着凤凰,游着金鱼,是“希望和梦想”的表达;录像中,让蓝色气体飞起,渴望重新染蓝天空,是对生态环境的忧虑;以弹簧、衣架为材料,制作艺术装置,是焦虑、压力的宣泄。艺术作品让人在“意外”之中,多了一份思考和自省。

  “不期”的意外和陌生,并不一定产生排斥,更多的是碰撞、惊喜。

  走出展馆,见草坪上,立着一个变形金刚,红脸庞、长胡须,手持青龙偃月刀。几个孩子在“金刚关公”脚下追跑嬉戏,完全没有觉得,眼前这个关公,与“三国关公”有什么不同。旁边,变形的牛、象,用铁浇注的“道和门”,在约束与延伸、通透与隔绝、中国和西方之间,搭起无形的交流桥梁。

  夜幕降临,朋友相邀,到商业街边的画师坊。3位画师,每人一块画布、一个iPad,背街而坐,身后围满游客。一个小姑娘,刚拍过照,坐在旁边观看作画。

  画师对着iPad上的照片,挥笔描出一对明眸。而后,俏皮的鼻梁、弯细的眉毛、薄薄的嘴唇、翘起的辫子,一点点清晰。“啧啧,真像!”我禁不住赞叹,腿站得有些酸,却仍不愿离去。原来,艺术能让生活变得更美,更有味。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