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产业化”是最无知的说法,非遗是在卖艺,传统村落是“围城”
原标题:冯骥才怒批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化”是最无知的说法
“中国搞民间文学的专家从民间收集来、整理好,并通过汉王输入数据库的口头文学,现在有8亿8千7百万字,按每30万字出一册的话,我估计要出3000册,我想把这套书列入计划。”昨日,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的“冯骥才新书发布会”上,冯骥才如是说。同他宏大的构想相呼应的是他丰富的新作,此次他一共带来8本新书。
我的一天相当于两天
这8本书分别是《文化诘问》、《春天最初是闻到的》、《离我太远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修订版)、《凌汛——朝内大街166号》、《西欧思想游记》、《文化先觉——冯骥才文化思想观》、《中国木版年画代表作》。冯骥才工作繁多,除写作外,还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担任教职,究竟如何做到著作如此丰富?冯骥才说总有人问他一天到底睡几个小时,“其实我有诀窍,是我的忘年交谢晋告诉我的,就是下完班5点回家睡‘午觉’。”冯骥才每天8点起床,到中午12点这段时间都在处理案头工作,“比如田野调查需要看的书,研究的资料。”午饭后他会到自己的学院去,处理工作事宜,比如采访、接待来客,最多会安排七件事,下午5点半回家,“到家就睡一个小时,醒了洗把脸,吃个饭,看完新闻联播,感觉所有白天的劳累都放在睡觉前了,有第二个早晨的感觉”之后冯骥才会工作到凌晨一点,“所以我的每一天等于有两天”。
“文化产业化”造成极大伤害
如此丰沛的精力,让冯骥才对未来有很多规划,他希望今年可以办一次画展,希望写1979年到1989年的中国文坛,不过他认为这都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最重要的工作还是文化遗产保护。他认为如果可以完成口头文学的出版,就能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但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仍感悲哀,“文化产业化的说法,是最无知的说法,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冯骥才认为文化产业的概念是成立的,但这不是文化界该做的事,“美国做迪斯尼不是作家做的,不是文化部门做的,是企业家做的,我认为文化部门不应该做文化产业,而应该做精神文化的工作。”冯骥才说文化有一部分可以生利,但有一部分不能,产业化会让不能生利的文化变得生利,这是很大的破坏。“我们的非遗就是在卖艺,它已经不生长在原来的土地、家园上了,非遗的传人就是在打工,这就是文化产业化的结果。而我们的传统村落就是围城,外面的人希望进去,在里面开发、赚钱,而里面的人因为太穷困了,想出来过城市生活。”冯骥才说。
(编辑:红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