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大事盘点:2013年十大文艺事件
4.节俭办晚会 文化更惠民
晚会少了,是绝大多数人对今年文艺界的一个突出感受。
近年来,文艺晚会包括节庆演出过多过滥,存在一味追求大场面、大舞美、大制作,奢华浪费、竞相攀比等不良现象。对此,今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得到了文化单位和文艺界人士的积极响应,也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取消大型综合文艺演出,中央电视台今年9月至12月减少播出17项晚会类节目……各地各单位纷纷出台具体措施深入践行“节俭办会”理念。中国文联更是将“节俭办会”和“文化惠民”有机结合起来。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同时举办的三项活动总费用压缩了三分之二以上,艺术节期间还组织各国艺术家深入基层单位演出。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办节费用和预算相比节省了34%。第13届中国戏剧节的35场演出提供3万多个观众席。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决赛取消闭幕式颁奖晚会;舞剧·舞蹈诗评奖决赛为减少出品单位的费用支出,对部分入围作品进行了“飞行评选”。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取消了参赛选手生活补贴,精简了工作人员,同时举行“金钟进社区”活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评奖及颁奖活动,则成为中国民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最有效形式。
5.传统媒体加速与新媒体融合
聊天、阅读、购物、看电影、写文章、发视频等等,网络无所不在。移动通讯与智能终端的结合给当代传媒发展带来的变化无疑是革命性的:从个体的、日常的介入变成整体的、社会性的参与,乃至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网络新媒体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后,传统媒体对网络新媒体的态度也从焦虑转为直面。积极应对挑战,加速传统资源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年中国传媒发展的浓墨重彩。
微博的式微和微信的走红无疑是2013年网络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现象。网络信息传播的推手从公媒体拓展到了自媒体,在给社会生活带来新的便利之时,也不可避免地带出了网络传谣、网络大V负面新闻等现象沉渣泛起。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加大了倡导评论新风的力度;另一方面,以网络传谣入刑、打击网络大V等一系列整治网络不良信息、倡导网络文明事件为契机,传统主流媒体也紧锣密鼓地建设新媒体平台,各类官方微博、微信纷纷亮相。
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对网络及新媒体阵地的有效管理、有效覆盖、有效引领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予以重视。10月,中国文联首次举办网络与信息工作座谈会,也对新形势下加强网络信息工作水平和团结引导服务水平进行了深入研讨。这对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影响甚大。
文联系统成立首个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莫言受聘为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宣布开办国内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传统与网络在内容资源上加速整合交流。从整治、管理到加强自身平台、内容建设,在可预见的未来,融合后的“传统+新媒体”全新模块,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6.主旋律与市场效益相统一的讨论趋向深入
回眸2013年影坛,评论界声音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关于主旋律创作与市场效益如何有效统一的讨论也在逐步趋向深入。这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有《小时代》,以及被誉为讲述“中国梦”的《中国合伙人》。
《小时代》这部姑且称之为“炫青春”的作品市场效益极好,却遭到了业界的大吐槽。“《小时代》只见小未见时代”、“非理性批评放大了《小时代》”……近些年来,我们看到的对一部影片的批评也好,讨论也罢,大都是针对剧情设置、镜头语言、导演水平、演员表演等方面,像如此这般直指影片价值指向的系列评论却不多见。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主旋律作品究竟该如何在对社会现实有效发声和市场化之间保持平衡?
《中国合伙人》的出现可谓是主旋律创作的一个逆袭,甫一上映就被誉为“国产主旋律新标杆”。从青年学者认为中国梦无需照搬美国梦,到评论界分析《中国合伙人》的“土鳖”精神以及“陈可辛现象”的启示,都试图告诉观众其实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这些评论,已经不再单单重视作品社会内涵、价值导向的功能分析,同时针对影片的叙事技巧、市场运作、营销策略的剖解也在层层深入。
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关于主旋律创作与市场效益如何实现双赢的研讨已不再局限于针对某部具体作品的个案研究,而是呈现出从宏观视角透彻表里探寻其内在动因的全局意识。在本报等单位举办的第三届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编剧长沙高峰论坛上,来自三地的50多位知名编剧就华语电影的现状、中国编剧的生存状况,内地、香港、台湾合作交流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认为在全民热议“中国梦”的当下,要根除主旋律创作同质化、原创力匮乏的病症,其根本在于如何讲好故事,中国不缺故事,缺的是把故事讲好的能力。
(编辑:子木)
· | 中国文艺界对外交流走向新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