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勾勒出的汉前丝绸之路
图为阿尔泰山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局部)郭 物摄
图为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尖底瓶李 韵摄
图为新疆伊吾县苇子峡墓地出土的立鹿式铜镜资料图片
说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想到西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实,生活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和西域及以西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并非自汉代才开始。
在著名的《穆天子传》里,就记载着西周穆王游历四方的事迹,并有穆王西行途中会见西王母的记述。关于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究竟是现在的哪里,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根据这一文献记载,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流至迟在西周中期之初的穆王时期已经开始。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探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和西域乃至以西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黍的原产地之争——万年前黍的发明和传播
及至十年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黍是在西亚出土的。据此,国际农学界多认为西亚人最早栽培了黍。2003年,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的北京东胡林遗址,发现了世界范围内迄今年代最早的栽培粟和黍,对证明这两种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华北地区的论断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考古实物证据。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先民们就与西域地区的居民发生了交流。黍大约就是在这一交流的背景下被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居民们所栽培。与此同时,丝绸也在这一时期被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所发明,并随稻作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彩陶传播方向的争论——彩陶文化西来说的终结和仰韶文化彩陶的西进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了史前时期的遗址,根据这个遗址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特点是她的彩陶,即在陶器的表面绘有美观的彩绘图案。安特生当年发现仰韶文化彩陶时,由于不了解她的年代,错误地提出仰韶文化的彩陶是受了来自西亚地区彩陶的影响而产生的,并以此作为中国原始文化接受来自西方文化影响的证据,这就是“彩陶文化西来说”。
新中国成立之后,多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和墓地被发掘,地层学和类型学特别是科学测年的结果表明,其年代最早可以早至距今7000年,在距今6000年前后到达高峰。与西亚地区彩陶相比,年代较早且自成体系,从而使“彩陶文化西来说”不再成立。
大约在距今5500年前后,分布于陕、晋、豫交界地区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给周围地区以强烈的影响,东到黄河下游,北抵河套地区,南至长江中下游,西达甘青地区。在其影响下,甘青地区出现了以繁缛的彩陶为主要特征的马家窑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第一次明显地向周围地区拓展,其年代和地域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兴起的年代及地域恰相吻合,令人深思。
小麦的传入
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新疆罗布泊的小河墓地、青海东部和甘肃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遗址中,都出土了小麦。到了距今3500年前后的商代前期,在黄河中游地区,小麦种植显著增加,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令人吃惊的DNA分析结果——来自西亚的黄牛和绵羊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在黄河中游地区出土的部分黄牛和绵羊的骨骼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和绵羊的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它们可能是与小麦一道,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黄河流域的。
冶铜和冶铁术的传入
冶铜术最早发明于西亚地区,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铜刀,其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在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的四把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的小件工具、装饰品等青铜器。在被认为很可能与尧都有关的山西襄汾陶寺大型史前城址中,出土了铜铃、铜环、铜齿轮形器和青铜容器的残片等,其年代为距今4300年至4100年。中国古代的冶铜技术很可能是通过河西走廊从中亚传入的。
冶铁术也最早出现于西亚。最早是利用陨铁。公元前1400年前的赫梯人已经掌握了通过冶炼铁矿石得到铁的技术。在我国新疆地区,出土了接近公元前1000年的小件铁器。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迄今年代最早的铁器制造于公元前800年前后的西周晚期。冶铁术有可能也是从西亚经过中亚地区传入我国的。
4000年前生活在西域的人们——安德罗诺文化
4000年至3500年前,居住在中亚到新疆地区中部及以北地区的安德罗诺文化的人们成为黄河流域和西亚地区交流的重要媒介。他们的居住址和具有特色的石板墓群在这一地区广泛分布。新疆各地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人骨,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相当数量的蒙古人种,而且可以见到一个墓地中,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蒙古人种,还有两者之间通婚导致的体质特征和遗传基因出现混合的现象。
玉石之路——商代玉器中的和田玉
商代晚期首都——殷墟出土的玉器中,包含着少量产自青海至新疆一带的和田玉,表明商王朝时期,存在着一条自西向东运送玉料的“玉石之路”。说明这一时期起,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文化联系逐渐增加。我认为,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与商王朝交流密切的古羌人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中国古代家马和马车的来源之谜——3000多年前突然出现在中国华北地区的马车
在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出土了数十辆马车,是两匹马或四匹马拉的车子,车子的构造设计相当成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黄河流域各地商代之前的遗址中,既未发现家马的骨骼,也未发现马车的踪迹。在夏代后期都城的二里头遗址的道路路面上,虽然发现了车轮碾压造成的车辙痕迹,但两轮之间的距离是1米,与殷墟的马车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达到2.4米左右迥然不同,显然不是马车。因此,目前在我国境内没有早于商代晚期的马车踪迹,而在俄罗斯高加索地区至西亚,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已经发明了车子,马车至迟距今3500年前已经被发明。不仅如此,在欧亚草原地区,发现了与商代晚期的马车结构非常相似的马车。因此,商代晚期的马车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来自欧亚草原的影响而出现的。
欧亚草原风格青铜器和动物纹饰的流行
在我国从内蒙古到甘肃、青海到新疆地区的一些距今3000年至2400年之间的墓葬中,出土了为数众多具有欧亚草原风格的青铜武器、工具,以及具有强烈时代和地域风格的动物纹饰,主题往往是卧鹿、立羊、野兽猛扑或撕咬马等家畜。反映出这一时期欧亚草原文化的一致性。根据我国古代的文献记载,这一时期活跃在西域地区的居民有乌孙、月氏等。他们应当就是这些青铜器和墓葬的主人。
玻璃器的传入
玻璃是最早在西亚地区发明的。中国境内最早的玻璃出现在春秋末年的贵族墓葬中。其玻璃成分为钠钙玻璃,显然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品。
春秋末战国初,西亚玻璃珠饰——“玻璃蜻蜓眼”经中亚游牧民族的中介,作为贸易品进口到我国中原地区。至战国中晚期,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外观上与西亚相似,而成分又完全不同(铅钡玻璃)的玻璃珠,而且这种受西亚影响新建立起来的玻璃业很快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生产出玉器(如玉璧)的仿制品。
丝绸之路由东向西的主要出口物品——中国丝绸的发明和西传
我国丝绸始于何时尚待研究。在河南和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曾出土过蚕茧,其年代约在距今6000年前,与古史传说中说到黄帝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的年代相吻合。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4200年的丝绸实物。
在《穆天子传》记载中,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的物品为“锦组百纯,×组三百纯”。锦组应为带有花纹的丝织品,纯则为丝织布帛的单位,一段为一纯(音“屯”——作者注)。就是说,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量的丝织品。这应当是文献记载中有关丝织品赠送最早的记载。
在我国新疆以及中亚、西亚地区很多这一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常常有古代中国的精美丝绸,它们显然是通过丝绸之路被运抵各地的。上述来自西亚的物品多数是通过与中国的丝绸交换、贸易来到中国的。公元前1世纪,丝绸已经被运抵古罗马。罗马人称它为“赛里斯”(serice)。serice一词,也许就源自“丝”这个中国字,只是在辗转的商旅中,发音有了讹变。起初,罗马人对丝绸产于何地一无所知,还以为是远方世界上的赛尔人(丝国人)制造的。他们只知道比赛尔人远些的地方,还有一个神秘的国家,叫做“西奈”(Chine)。丝绸是中国和西方交流的第一种商品。当时,丝绸是一种奢侈品。它被用于装饰,包裹在坐垫上,最后用来制作服装。与亚麻和羊毛相比,丝绸柔韧、舒适,因此所到之处,无论男女都非常喜爱。
汉代以前就有“丝绸之路”
通过考古发现,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丝绸之路自史前时期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与生活在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人们友好往来之路,互通有无之路,相互学习之路,共同发展之路!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大古代文明汲取营养的通道。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其主要文化内涵是来自于自身的发明和创造。同时,在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来自其他古代文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溶入自身的文明体系之中。这些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中,中华文明保持活力,蓬勃发展,生生不息。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绵不断,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为社科院考古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