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遗产保护需要更多“硬骨头”专家

时间:2013年12月07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苏剑一

  前不久,在杭州举行第二届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期间,四十多名曾参与西湖申遗工作的老干部、专家,通过联署签名的方式表达了对西湖保护现状的担忧。据杭州市发改委的批复,南屏山隧道项目将于年底前开挖,预计2015年完工。这些老干部、专家认为,该项目会破坏西湖景观的完整性,“如果有人一意孤行,我们就告到国务院、住建部,甚至到联合国世遗组织,摘帽也在所不惜。”

  这些“撂狠话”的老者,包括原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杭州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等人。他们措辞激烈地对南屏山隧道项目提出异议,并非是自恃资历深,也非有意与政府“唱反调”,而是想急切地表达自己对西湖文化遗产可能受破坏的担忧。客观而言,尽管他们的话听着没那么顺耳,但文化遗产保护其实非常需要这种执着的“硬骨头”专家。

  从媒体报道可知,这些老干部、老专家“戗声”南屏山隧道项目,既是基于自己对西湖保护工作的热爱,更是基于审慎的专业判断。比如有专家提出,据古文记载,南屏山下很多石灰岩溶洞中都可能藏有诸多珍贵的摩崖石刻,贸然动工可能使它们遭到永久性破坏;再比如,有专家担心新建隧道会破坏附近虎跑泉等“运木古井”景点的取水问题,也有文史学者忧虑南宋皇室历史遗迹遭受破坏。

  这些担忧,并非一两位专家的一家之言,而是代表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据前不久的《南方周末》报道,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丁云川透露,他今年9月和11月两次参加有关南屏山隧道的专家座谈会时,几乎所有与会专家都对该项目表示反对。在一些杭州本地论坛,也有不少质疑南屏山隧道项目的声音。

  主导新建南屏山隧道者有他们的考虑,但反对者也有反对者的理由。事实上,之所以要在西湖景区内“动土”,初衷是为了兑现西湖申遗时的承诺——南屏山脚下的净慈寺与放生池景点,原本在清朝康熙时是完整区域,但如今却被南山路分割为两块,此前世遗专家组在杭州考察时,曾要求恢复该区域的历史院落空间格局,建议“挖一条下穿式隧道”。但在最终规划中,有关部门为借此机会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移花接木”地制定了南屏山隧道方案,反倒似乎忘记了初衷。

  “老骨头”专家们担忧的是,这种原本为兑现申遗承诺而建的项目,最终成为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杀手。文化遗产保护有自身的规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难以复原的影响。事实上,同在西湖景区的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就是现成的例证——尽管开建之前有许多专家提出反对意见,但最终仍未能阻止,结果使得它与周围西湖景观极不协调。南屏山隧道项目动工前,难道不应从中吸取教训吗?

  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尤其是权威专家选择提出的不同意见,往往都是为决策纠偏的重要力量。有关部门非但不能让这些“反对者”被边缘化,反倒应对这些不同意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参考,进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诸多案例都证明,正是一些执着地唱反调的“硬骨头”专家,保住了很多好东西。

  “硬骨头”专家之所以值得敬佩,不仅仅因为他们为保护文化遗产而奔走呼告的执着,更因为他们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同时,往往都能提供更加优质的备选方案。既“破”又“立”,在确保专业性的前提下兼具理性和建设性,如此才能避免顾此失彼,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退一步说,即使“老骨头”专家们的反对,最终不能完全推翻南屏山隧道项目,有关部门也应正视这些“反对者”的价值。一方面,不妨认真聆听他们的专业意见,对建设方案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完善,尽量将工程建设对文化遗产的损害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他们代表了对南屏山隧道项目尚存疑虑的一类人,有关部门在与他们沟通之时,也应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公开和答疑解惑,消除民众的顾虑。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