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文旅互动让鲜活非遗焕发生机

时间:2013年10月02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阚如良

  科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宜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12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省级38项。近年来,宜昌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从重视“物”到重视“人”的文旅互动、活态开发之路,更好地保护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因此保护传承的形势严峻,方式也较为多样。因非遗文化“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特征,活态保护传承人和文化空间显得尤其重要。宜昌市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资源普查及资料收集建档,建立数据库及网络平台,为以“人”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打下了基础。

  宜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文艺工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断地衍生创作,既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又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佳作。宜昌通过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评比表彰优秀文艺创作成果,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形成了《巴土恋歌》等十多项国家级文艺精品,“土苗兄妹”组合使长阳山歌唱响神州。与此同时,《楚水巴山》《江山美人》等一批具有浓郁风情的文艺精品进入文化旅游演出市场,让非遗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极大地提升了宜昌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重视对非遗文化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宜昌还发挥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作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文旅互动、活态开发战略,致力打造千亿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一方面,宜昌结合自身的文化主题和特点,开发出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景区、村落、餐厅、酒店、文博馆和节庆活动等,成为展演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三峡人家景区成为非遗文化的场景式体验性开发典范,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利用非遗技艺“枝江民间布鞋技艺”,开发手工布鞋,成为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另一方面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文化旅游业态。宜昌依托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兴建钢琴文化科技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演奏宜昌特有的表演艺术类非遗文化。通过文旅互动、活态开发,让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进一步凝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动力。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