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六百年工艺的重生之旅
所谓“金砖”,并非是纯金的砖块,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对此注释为: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陆墓(现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砖窑被工部看中,由于质量优良,赐名窑场为“御窑”。
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开始,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在科技发达的当下,这项整天和泥水做伴的技艺还能重现过去的辉煌吗?
从窑户“如鳞”到仅存三家
“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这是《吴门补乘》对古代陆墓烧制“金砖”的描述。
御窑金砖是我国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其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九道,其中主要有选泥、练泥、制坯、阴干、装窑、烧窑、打磨等。正宗的金砖,往往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仅烧制一项流程即需130天。以致“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如今的金砖制作工序中,除打磨、切削,其余工序均沿袭数百年传统工艺。
由于御窑村“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坚细土质物料,加上金砖烧制工艺繁复独特,其他窑厂无法胜制,当时陆墓的御窑还承担了徐州、池州等府治“委造”金砖的任务。金瑾告诉记者:“金砖的规格很高,只有皇帝、皇后的陵寝和坛庙等地方才可以使用,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的地面均为御窑所产方砖铺墁。”
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御窑村的烧窑业逐渐由正业转为副业,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一度流散民间,几乎中断。
1984年,时任御窑村党支部书记的曹福南与当时的苏州陆墓御窑砖瓦厂厂长、金砖制作大师金梅泉一起,致书故宫博物院,呼吁抢救金砖制作工艺。此后,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开始逐步恢复。然而时至今日,能够制造金砖的也只剩下苏州陆墓御窑等三家砖瓦厂。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州陆墓御窑砖瓦厂成为非遗传承的唯一责任砖厂。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能够和昆曲同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因为它也具备吴韵苏工的九曲回肠和精细。”金砖研究专家苏舟子表示,御窑金砖的烧造历史,与明清北京皇家建筑的兴建和修缮完全同步,其背后所藏的是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历史底蕴。“每一块金砖上都镌刻了官款、窑款和年款,是研究历史以及吴文化的宝贵资料。”
后继乏人,传承前景仍堪忧
“古迹的修缮,加上仿古建筑的流行,现今的御窑金砖可以说供不应求,金砖的销量根本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很担忧,现在愿意从事金砖烧制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金瑾告诉记者,金砖烧制极其辛苦,一块毛坯就重达300斤,工作强度大、生产周期长,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谁愿意整天和泥土打交道呢?
当初接下父亲金梅泉的担子,金瑾也是临危受命。没有工匠愿意把金砖当成终生事业,加上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金瑾不得已离开讲台,从小学语文老师变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为了招到合适的工匠,金瑾在苏州吴中区和相城区的人才市场贴了招聘启事,并在附近的北桥人才市场摆起了台,虽然开出7万元左右的年薪,但半天无人问津,而那些年薪三四万元的家具厂摊位却挤满了人。
“我们打出了国家级非遗的招牌,但别人都不以为然。一来,明清期间,没有被选中去修建皇宫的金砖都要销毁,流传民间的非常稀少,百姓对金砖不了解。二来,千百年来,造砖工匠的地位都不高,很多人对这个职业都不看好。”金瑾解释道。
曾经,窑厂一位烧火的师傅看到技艺无人继承,便说服儿子跟着自己学习。一年之后,小伙子先后谈了两个女朋友,当得知他在窑厂烧窑之后,两位女生都选择了分手,老师傅无奈之下只能让儿子重新去找工作。
“现在御窑砖瓦厂有25位工匠,只有6个是本地人,能熟练操作的师傅,年龄基本在65岁以上。”金瑾告诉记者,“窑厂一直在提高员工待遇,工匠的平均年薪达到7万元,多的有9万,包吃包住,逢年过节都要发福利,但每年还会流失三分之一的人。”
让金瑾更为着急的是,陆续补充来的工匠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金砖技艺缺乏兴趣。“他们不了解金砖的历史文化,对金砖不感兴趣,怎么会推动金砖技艺的传承?”
金瑾说,一直以来,御窑金砖都是由家族传承,而她正打算打破这一旧俗,传给外姓。“我已经在网上挂出了招聘启事,但必须大专及以上学历。非遗项目中,这个要求已经算很高了,但为了御窑金砖健康、持久发展,我宁缺毋滥。”
在砖瓦厂贴出的启事中,记者看到,除了工资待遇从优、包食宿等,表现突出者,窑厂还将向政府申报为正式传承人。据悉,启事已挂出多日,但仍未有人前来报名。
融合与创新双管齐下,让金砖走入百姓视野
“传统工艺要在现代环境下传承,纯粹按600年前的古法操作是行不通的,必须根据科技发展,将现代技术融入古法,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继承金砖的精髓。”苏舟子说。
“近几年,陆慕御窑厂不断探索与时代接轨,搅拌机等工具的运用进一步减轻了对人工的消耗。”金瑾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烧窑完全靠烧火师傅的经验,我们设想通过温度计记录下窑洞的温度变化,这样便易于掌控,也易于传承。
今年5月,2013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行,由御窑砖瓦厂选送的仿古清供系列和书法练习砖,分别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和银奖。
“这两件参展作品能够获奖,很好地体现了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金瑾介绍说,御窑金砖曾是皇家御用专供的建筑材料,只有在理解御窑金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点之后,融合现代人的生活情调和文化趣味,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获奖和拍卖让御窑金砖逐渐进入百姓的视野,然而要让金砖走出以往的误区,必须加强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金瑾告诉记者,窑厂专门建设了御窑金砖历史文化研究室,不久还将推出书籍对金砖的基本概况、历史文化、工艺等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让更多人知道金砖、了解金砖的价值所在。
与此同时,御窑金砖所在的相城区正在通过政府的力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2006年,相城区组织艺术骨干创作了中篇弹词《天下第一砖》剧本,并于2011年将剧本排演成一台完整的评弹艺术作品,巡回公演。相城区还建成了“非遗展示中心”,为金砖提供免费的展示平台。
“根据规划,相城区计划建造‘御窑金砖博物馆’。目前,区政府已收购了1300多块金砖用于展览,包括明朝永乐年间的第一块金砖以及清朝宣统年间的最后一块金砖。”苏州市相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屈玲妮介绍,目前博物馆计划已正式启动,通过金砖生产、实物展示、文化研究等部分完整展现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让“天下第一砖”传承下去。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