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物别关注]《想飞的孩子》:十年磨一飞翔梦

时间:2013年09月1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9月14日,大型儿童现实主义舞台剧《想飞的孩子》迎来了第一百场演出,北京儿艺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隆重举行了百场演出纪念活动,航天英雄杨利伟应邀观赏。随后,该剧还将于10月13日代表北京赴山东日照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演出。目前该剧正在全力冲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两项大奖。 ——编者

十年磨一飞翔梦

——儿童现实主义舞台剧《想飞的孩子》百场演出登陆世纪剧院

《想飞的孩子》剧照

  《想飞的孩子》堪称“十年磨一剑”,作品的创意要追溯到2004年,当时北京儿艺导演王炳燃从艺术总监吴玉中的原创小说中获得灵感,想要创作一部以“想飞”为题材的儿童剧。之后的10年中,剧本历经3次颠覆性的大改,又不断打磨,主创人员三度走进北京偏远山村体验生活,终于完成了这部关注当下农村儿童成长的作品。

  “看完《想飞的孩子》,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以往的儿童剧总在两极上摇摆,要么是过度低幼化,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味在作品里表达你应该怎样怎样;要不然就是成人化,把本来由成人面对的问题丢给孩子。但这部作品以孩子的角度出发,以人性的立场创作,是一部既根植现实又不乏浪漫与诗意的精彩之作。”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如是说。

  《想飞的孩子》,这个名字听上去有些童话甚至是荒诞的色彩,却是当下儿童剧舞台上难得一见、质朴清新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名叫强子的山村男孩一直想要飞,天真的他向飞鸟“借”羽毛、改造孔明灯,不断试验、不断闯祸。开始,连他的父亲也不理解,但当强子因实验失败受伤,父亲却决意造出一架飞机唤回儿子的记忆。这个看似不着边际的“救子之梦”,最终点燃了全村人心中沉寂的梦想。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认为,大多数的儿童剧表现的都是如何按照成人社会的规范、格局来调整、修正儿童的梦想,让他们适应成年人的原则。但《想飞的孩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孩子的童趣、童心来引领成年人,让梦想得以放飞、得以成真,这不仅是一种戏剧模式的突破,更是创作观念上的突破。

  作品的故事背景,实实在在地落在北京郊区,剧中人物的形象、舞台设计、服装、音乐,不仅以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的基础,还极具“北京范儿”。大幕刚拉开时,写实、朴素的舞台颇有几分《骆驼祥子》《龙须沟》的感觉;当强子与父亲聊天时,响起的三弦更一下子让观众进入了北京故事的氛围之中。剧中人的表演也都非常写实,人物不夸张、不脸谱、不死板。扮演强子的演员生动细腻地诠释出每个人生活周围都会有的“熊孩子”;村长、八爷爷、冬瓜妈虽然不是主角,也都塑造得有血有肉,让整个故事的北京味道更为浓厚。

  儿童剧注重与小观众的互动,《想飞的孩子》更是如此。当一个贴满了公鸡图案的大气球,被当做鸡群在孩子们中间轰来轰去时,孩子们激动地想要跑上台; “我希望我们家的柿子树,夏天结冰棍,冬天结包子……”当台上的“孩子们”对着孔明灯许下自己的愿望时,台下的小观众也被打动,禁不住七嘴八舌地说起了自己的愿望。同时,作品还将视野拓展得更宽。“打是教育吗?”剧中的村长这样问强子的父亲,同时也是在问陪孩子进剧场的家长们。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童道明指出:“这部作品最难得的突破,就在于它不只是强调与孩子的互动,更有与父母的互动。剧中的成人角色不再只是陪衬,他们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痛苦。儿童的梦想很可贵,大人们应该去爱护,这不是在给孩子们讲大道理,而是应该让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想飞的孩子》通过梦想传递出正能量,更为可贵的是,它还带有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天真的孩子本有纯净的梦想,但梦想却总被现实的严酷和功利所扼杀。孩子不切实际的梦想被成人嘲笑,而“切合实际”的成人又丧失了梦想的能力。作品的主题在于沉重的现实与飞翔的梦想间的冲撞,就像开始时强子的父亲总在问的,“你想什么不好,非想要飞,你就不能想点儿有用的吗?”在“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抗衡中,《想飞的孩子》不仅让观众看到孩子对于梦想的坚持,同时让人们感悟应该用爱去呵护孩子的梦想,甚至也不妨像孩子一样,去做一些看上去“不着调”的梦。

  强子本是让所有人头疼的捣蛋鬼,但当他真的失忆之后,大人们又都心疼得不行,要帮助他完成梦想。“结尾的处理相当精彩,强子的病已经好了,但大人们仍在坚持做飞机。这时他们不再是为了强子做,而是在为自己。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童真与童趣,只是需要一个机会,这部作品是由孩子开掘了成年人的内心。”刘彦君说,“不仅是儿童剧,在中国的戏剧创作中,讲不好故事是一个通病。戏剧是‘过程的艺术’,情节的层次要非常清晰。从这个角度上看,《想飞的孩子》也值得称道。从强子最初在高空飞翔的梦想,到父亲救治儿子、众人帮助强子父子,不同的梦想在同一点上交融。整个的过程都合情合理,情节点扎实、经得起推敲,看得出创作者的用心。”如果说实用主义那厚重的尘土,早已覆盖了人们心底的浪漫,那么作品便以“飞翔的梦”,剥洋葱一般层层剥除了那些尘土。到最后,“飞翔”不再荒诞,而是让所有的人都为之唏嘘感动,并重见自己已经久违的梦想。(记者 张婷)

  2013年5月22日,《想飞的孩子》主创团队与昌平区老峪沟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共同放飞载有梦想卡片的气球

  2013年5月22日,《想飞的孩子》主创团队赴昌平区老峪沟中心小学,与孩子们共同启动“《想飞的孩子》中国梦传递之旅”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