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成化斗彩三秋杯亮相景仁宫

时间:2013年09月16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孙瀛洲 资料图片 

  从9月12日起,故宫博物院又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展览在景仁宫举办——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

  今年是孙瀛洲诞辰120周年,故宫博物院特别从他捐赠的文物中遴选出100件(套)展出,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崇高敬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鉴定家、91岁高龄的耿宝昌,是孙瀛洲的弟子。他眼中的恩师“秉性开朗豪爽”。耿宝昌回忆,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孙瀛洲自愿拿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所筹款项悉数捐献国家。1956年开始,他陆续将自己精心收集珍藏的各类文物精品3300余件,全部捐献给他热爱的故宫博物院。

  据介绍,孙瀛洲捐赠的文物门类十分丰富,包括陶瓷、犀角、漆器、珐琅、雕塑、佛像、家具、料器、墨、砚、竹木牙骨、青铜、印玺等多个门类,特别是一些传世稀少的文物,弥足珍贵,对故宫博物院的收藏起到很好的补阙和丰富作用。尤其是他捐赠的2000余件陶瓷器,从晋、唐、宋、元时期各名窑到明清时期各朝景德镇御窑瓷器,自成体系,几乎无所不含,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5件。正如耿宝昌所说:“孙老表现出的大家风范,必将名传千古、永载史册。”

  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成化斗彩三秋杯了。记者看到,这对不足4厘米高的三秋杯,胎体薄如蝉翼,从杯子内壁可看透外壁花纹。胎体上描绘了两只在山石花草中翩跹飞舞的蝴蝶。专家说,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浓而无光,是明代成化斗彩的固有特征,也是后世仿品无法效仿之处。由于杯上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而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因此被赋予“三秋杯”的雅称。

  “看到这些东西不禁睹物思人,父亲就是为文物而生的。”展柜前,孙瀛洲的女儿孙文雨说,“这一对三秋杯是孙家的传家宝,是父亲花40根金条从古董商手中购得的。当时一根黄条就能在北京买个院子,我父亲相当于是用40个院子换了这一对杯子。”她向记者回忆了当年捐赠前夜的一幕。当时孙瀛洲把儿女叫到身边说:“明天这个镇宅之宝就要离开咱家,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国家的宝贝了。”当时年纪尚幼的孙文雨很不理解,就那么小的两个杯子,怎么会是国家的宝贝?后来才知道,这对成化斗彩杯是当年皇帝下旨专门为后妃烧制的,共烧成5对,选出这一对后,将剩下的毁掉,并处死了烧制的工匠。烧制的工艺就此失传,而这对杯子就成了存世的孤品。

  在收藏界,成化斗彩三秋杯与成化斗彩鸡缸杯一样著名,但前者更珍贵。上面的故事也许只是个传说,但收藏界见过鸡缸杯的不少,在故宫博物院以外观赏过三秋杯的几乎没有。

  1956年,孙瀛洲受聘到故宫博物院后,竭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曾带领故宫博物院陶瓷专业人员做了大量整理、鉴定及收购工作。他将自己的鉴定经验加以总结、发表,撰写了大量精辟的阐述文物鉴定与辨伪的论文,如《谈哥汝二窑》《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等,其中所归纳总结的鉴定经验,至今对古陶瓷鉴定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瀛洲所奠定的古陶瓷鉴定学说,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肯定,令人钦佩。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在培养人才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一生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提携了不少老、中、青专业人员,特别是培养出了像耿宝昌这样当今古陶瓷鉴定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故宫博物院业务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还为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兄弟博物馆在收购文物、鉴定藏品、培养人才等方面贡献良多。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为纪念孙瀛洲先生,故宫将通过举办展览、座谈会及出版相关图录和刊物,追忆先生事迹、探讨先生的学术思想、弘扬其奉献精神和爱国义举。此次系列纪念活动,恰逢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实施第一年,对于传承和弘扬以“典守珍护、敬业奉献”为核心的“故宫人”精神,建设平安故宫,实现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5月12日,不单独售票,观众可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

  “宣德大王”孙瀛洲 

  孙瀛洲(1893年-1966年),河北冀县人,我国文博界杰出先驱之一,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他在明代御窑瓷器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尤其精于宣德时期青花瓷的鉴定,有“宣德大王”的美誉。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