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当新媒体成为阅读的生态

时间:2013年09月14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邵文杰

资料图片

  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近期在一篇文章中感慨:“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对于“不阅读的中国人”,她深感“忧虑”。其实很多国人也同样“忧虑”。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来传统媒体一直唱衰,一些报纸、杂志多挣扎在生存线上;部分出版商虽然坚持在做纸版,但对于未卜的前途也时常感到困惑;独立书店的纷纷倒闭更是不忍多提。而对于读者来说,确实有许多人在过着放下书籍、拿起鼠标和手机的生活。

  问题是,我们是否就因此断定,中国人不读书了吗?或者说,中国人真的已经丢弃我们骄傲了几千年的阅读文化吗?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很多不识字。在他们最好的年纪,中国人正经历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但他们坚守着敬惜字纸的传统,对于家里子女孙辈的书都非常爱惜,甚至会把我们读小学时的练习册都完好地保存至今。这种虔诚,稍往深处想就能找到逻辑依据:他们只是失去了读书条件,但灵魂与阅读的沟通并没有断裂。敬畏知识、尊重读书人的文化传统一直都在国人的心灵深处蛰伏。

  无独有偶,前些天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排行榜上,有一个在列的热门话题是“新书推荐”。超过285万人参与了这一话题,大家都在热情地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媒体官V、知名大V、无名草根基于不同的立场、高度,空前和谐。如果中国人尤其是网络时代的中国人真的已经不读书,那么怎么分享,又分享给谁?

  也有人说,你看,现在到处都是“物质控”,年轻人的话题离不开购物、时尚、电影、音乐、美食、旅游、游戏……难道刷刷微博、看看电子书、浏览浏览网页新闻就算“读”了吗?其实,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此后的一些新经验逐渐更新了我关于现今人们阅读生态的想象。往更深处讲,理解现在阅读生态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它所处的社会生态。

  从亲子阅读开始梳理吧。年轻的父母和年幼的儿童其实是有着迫切需求而数目稳定、可观的阅读群体——问题只是,目前国内出版市场是否能及时提供质量优良的少儿图书。对于学生阶段的读者,无论从汲取知识还是个人兴趣的角度,阅读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问题在于,应试条件下教育者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如何帮助学生释放更多的阅读时间。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里每天都有席地而坐的流浪者,固然不排除有人是在“蹭”空调和暖气,但是如果你看到他们读书时那专注的样子,你一定愿意相信,这些流浪者在那一刻因为读书而心灵不再漂泊。还有在拥挤的公交、地铁上那些选择用手机阅读的年轻人,在上下班和上下学的路上,如此便可以有效地利用起点滴的闲暇。

  因此,我们更该忧虑的问题不是中国人不读书,而是如何去营造更好的读书环境。比如,图书产业该如何应对新的阅读形势发展,写作者该如何去贴近时代的心理需求创作,传统媒体和书店该如何提升读者的阅读购书体验……所有这些,都是在新的阅读生态下不可忽视的内容。

  林楚方的《壹读》杂志做得很好。他在最近一期的卷首中如是说:“我们要在各种新媒体渠道上玩,不是因为那玩意流行,而是因为传统媒体用户都在手机上,所以必须开发适合移动平台的产品和渠道……《壹读》的所有内容,文字、影像、声音,都按照移动阅读的习惯重新整理发布过,已经收获了不错的效果。”同是媒体人,笔者深以为然。《壹读》的经验同样可以推广到整个媒体界和图书产业界,因为新的社会形态、新的阅读形态、新的媒体形态需要这样积极的思考与尝试。

  中国人不是不读书,而是还在适应新的读书方式,寻找新的读书方向,重塑理性的读书习惯。阅读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文化中国也不会消失,而是正在“中国梦”的向往中重绽复兴的活力。

  (作者为《书摘》杂志社社长、主编)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