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大黄鸭 理由很简单
9月6日,“大黄鸭”正式亮相园博园,开启首次京城之旅。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两种声音一个认同
那只风靡世界、憨态可掬的“大黄鸭”终于游到北京了。9月7日,它亮相园博湖的首个周末,游客明显增多。开园仅1小时,就有1.1万人涌入园博园,全天共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
“鸭未到,声先到。”此前,北京好几个地方都争相请“大黄鸭”驻足,最终选定了园博湖和颐和园。“大黄鸭”一来,吸引了不少“眼球”,相关报道也屡见报端,一会儿说它北京首秀“没精打采”,一会儿又闹出拼接错误的笑话,“鸭嘴”变成了“鸡嘴”。
这只见过世面的“大黄鸭”,从2007年至今,已经游历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纽伦堡、英国伦敦、中国香港等11个国家的14座城市,每到一地都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大黄鸭”来京,是由北京设计周“牵线搭桥”的。据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冬亮介绍,不是北京有意要炒作,它是作为“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赠礼项目,是荷兰人主动赠送的。陈冬亮希望,不要把“大黄鸭”炒作为“明星”,也不要把它炒作成“话题”,而应像“大黄鸭”本身一样简单阳光,把它看作一件艺术作品,去欣赏和体验。
对此,一些设计师和艺术家提出了异议:作为专业性强的设计盛会,如此推崇国外的“大黄鸭”,难道中国没有好设计、没有好的文化符号吗?
但毋庸置疑,“大黄鸭”的到来,反映了北京包容的心态,能接纳新生事物,能与国际当代艺术同步。
崇尚简单朴实的设计理念
“大黄鸭”为何能让那么多人喜欢它呢?
“大黄鸭之父”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将其走红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身处快节奏时代的人们,渴求简单快乐;二是近年来流行的“萌文化”。他说:“喜悦在我的艺术创造中是关键词。向公众传递信息时,我希望是正面的、积极的、友好的和快乐的。”
霍夫曼谈起创意时说:“有梦想就一定要说出来,如果藏起来,就永远不会实现。我希望‘大黄鸭’不仅仅被看作物品,希望由懂它的地方来展出。”据说,自从今年5月“大黄鸭”游到香港之后,亚洲地区有300多家机构向他提出展览申请。
“‘大黄鸭’承载着童年记忆,象征着喜悦和幸福,我希望通过它能把全世界的心情连接在一起,同样把快乐、幸福和友情也带到北京。”霍夫曼说。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认为,对于“大黄鸭”进京,设计界出现不同的声音,就表明思想在碰撞,也正是想传达给中国设计界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设计不需要太高深,应简单而直接。
曾辉强调,中国不乏优秀的设计,但有的设计被赋予太多沉重的内容,恨不得一件作品要把5000年厚重历史都囊括,而且作品过于华美奢侈,一些设计师还“以材贵为美,以气大为美,以技繁为美”。其实“大黄鸭”告诉我们,简约也是美,关键要直指人的内心,能产生情感共鸣。
唤醒对设计的版权保护意识
北京是获得“大黄鸭”正版授权的第二座中国城市,但疑似的“大黄鸭”已在一些地方“招摇”,短短一个月时间,已发现十多个山寨版本,有的披上了“绿马甲”,有的身边多了上千只小黄鸭,有的长出了长睫毛。
针对全国多地出现的“山寨鸭”及相关衍生品,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作出声明,保留追究相关侵权行为的权利。
这是否在小题大做?黄鸭我们小时候洗澡就用过,难道霍夫曼把小鸭子放大了,就成了他的版权和专利?
当代艺术就是一层“窗户纸”。让熟悉的事物能够有视觉反差的新感受就是一种创意,要尊重第一个捅破“窗户纸”的人,要尊重他的创意和版权。曾辉解释说,哪怕现在有人想打“擦边球”,想“耍小聪明”,给“大黄鸭”加一点东西、改变一下形象,但根本上还是霍夫曼放大了黄鸭的创意,所以也是侵权行为。
现在,我们对设计的版权意识非常淡漠,如果听之任之,会让仿冒者更猖狂,而设计者更受伤害和打击,有好的设计也不敢拿出来,限制了中国原创设计市场的发展。曾辉希望,通过这次对“大黄鸭”版权的保护,进一步唤醒人们的设计版权保护意识,尊重原创,为中国设计市场创造更好的创作环境。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