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具有开创性

时间:2013年09月05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国平

  9月2日,“2013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在京举行启动仪式,向社会正式发布了30篇中国当代优秀短篇小说推荐作品。消息传出,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次大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外文局联合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中国翻译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和人民文学杂志社承办。大赛面向境内外翻译工作者,他们可以自行选择30篇推荐作品中的任何一篇,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或阿拉伯语中的任何一种语言。评审委员会将从这些译文中评选出获奖作品。

  在其官方网站上,网友纷纷留言,称赞这是“翻译者的一大盛事,期待翻译佳作的诞生”。也有网友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如“若发生某一篇作品有很多译者同译,或是某一篇稿子无人翻译的情况怎么办?”“可以一人译多篇吗?”“请问在校大学生可以参加这个活动吗?”……

  作家刘庆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项赛事在国内具有开创性。中国文学要实现有效地“走出去”,就要做好翻译这个环节。举行这样的大赛可以引发社会对翻译工作的重视,是一项切实的措施,开了个好头。

  “不同的翻译家翻译同一部作品,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反复讨论,确定翻译的基本规范。”作家李洱相信举行这样的大赛,可以培养翻译人才,让大家共同成长、一起进步。

  刘庆邦的《信》和李洱的《喑哑的声音》被列入推荐作品名单。他们都认为这些入选的作品具有公共性,适合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容易形成跨地域的对话与沟通。刘庆邦说,在信息化时代,书信从现实生活逐步隐退是不争的事实。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应该能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的共鸣。据李洱介绍,《喑哑的声音》的内容与大众传媒有关,涉及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界限,是当下具有普遍性的一个话题。

  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表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又是文学交流的最大障碍。此次大赛的最大亮点就是抓住了语言这个核心,以大赛的方式吸引全球的语言天才都来阅读中国当代文学。当越来越多的海外翻译家都乐于阅读中国当代文学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愿望就容易实现了。同时,这个大赛还抓住了短篇小说做文章,这不仅因为短篇小说的篇幅容易把握,还因为优秀的短篇小说具有更加突出的艺术性,更能体现出现代汉语的语言魅力。

  据介绍,大赛指定中国网为官方网站,发布大赛的相关消息和推荐作品,寄送译文的时间为2014年2月28日前(以寄出邮戳和发出邮件时间为准)。

    链接 

  三十篇中国当代优秀短篇小说推荐作品(按作品笔画多少排序 

  张炜《一潭清水》

  苏童《人民的鱼》

  王祥夫《上边》

  王蒙《山中有历日》

  乔叶《月牙泉》

  阿来《月光下的银匠》

  莫言《月光斩》

  韩少功《北门口预言》

  王安忆《发廊情话》

  陈忠实《李十三推磨》

  铁凝《伊琳娜的礼帽》

  郭文斌《吉祥如意》

  魏微《乔治和一本书》

  红柯《吹牛》

  石舒清《果院》

  金仁顺《松树镇》

  刘庆邦《信》

  毕飞宇《相爱的日子》

  迟子建《亲亲土豆》

  邓一光《狼行成双》

  格非《凉州词》

  范小青《梦幻快递》

  方方《推测几种》

  贾平凹《倒流河》

  叶兆言《情人鲁汉明》

  刘震云《塔铺》

  徐坤《厨房》

  李洱《喑哑的声音》

  鲁敏《谢伯茂之死》

  刘醒龙《暮时课诵》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