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儿童戏剧创作软肋:花哨、缺科幻、低幼化
第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8月28日晚在京落幕。在闭幕前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就我国儿童剧创作和市场面临怎样的困境展开讨论。
儿童剧不应仅仅是花哨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常务理事陈迎宪说,互动虽然是儿童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能吸引小观众的注意力,但不能因此丧失戏剧性、故事性。
“我最近看的一些儿童剧,舞台上很热闹,演员很卖力气,导演手段也非常丰富,目不暇接。但是在人物命运发生转折的时候,小观众甚至都没有察觉,为什么呢?他们已经被眼花缭乱的手段吸引了,把人物命运忘记了。或者说,不是小观众忘记了,而是导演忘记了。”
她说,儿童剧创作的故事性、戏剧性应该大大加强。儿童戏不应该仅仅是玩闹,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内涵。针对目前我国儿童剧缺乏文学性的现状,她建议借力经典儿童文学,把舞台艺术的优长和文学深厚的底蕴结合起来。
戏剧评论家王育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儿童剧创作中的浮躁现象:贪大且剧种繁多。“现在舞台上花里胡哨的,大型就好?名目二三十种都不止,随意界定。创作要在核心问题上动脑筋,来点实在的东西。”
同时,王育生建议:“现在很多剧观念太沉了,非要怎么深刻、怎么震撼,好像中国什么责任都要让儿童剧担起来。”
缺乏科幻题材
陈迎宪指出,我国目前儿童剧创作题材仍然比较局限,科幻题材和喜剧目前都很少见。“科幻是孩子天性的一种展现,孩子对未来是无限向往,对大自然、对宇宙的奥秘有无限的神奇感,但是印象当中新时期以来比较成功的科幻题材创作只有3个,上海木偶剧团的《哪吒神遇钛星人》、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带绿色回家》、浙江儿童艺术剧院的《宇宙蛋》。
“这些题材的稀缺,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我们创作人员知识结构上的某些不足?因为喜剧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对生活的洞察和把关。所以,在这点上我特别为中国儿艺3部《西游记》成功的推出感到高兴,这样的创作与智慧、对生活的洞见,我觉得是对中国儿童戏剧创作题材上做了重大弥补,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她说。
儿童剧表演艺术家覃琨也表示,中国儿艺1958年就演了科幻剧《飞向星星世界》,讲述少先队乘着飞船飞到宇宙,碰到了流星、解决失重等问题的故事;1979年又演了科幻剧《奇怪的“101”》,提出“21世纪你们在做什么”的口号,表现了少先队员在空中、海底、其他星球上的幻想与发明,但现在儿童剧中幻想、科学题材越来越少。
存在低幼化倾向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儿童剧创作存在低幼化倾向。湖州大剧院总经理彭永建说,目前大多数儿童剧就是几只羊、几只猪或者童话世界,一般只适合于幼儿园和小学2年级之前的儿童观看。
“我儿子今年11岁,他在读小学三年级之前,我剧院所有的儿童剧他都要看,但是当他读三年级之后他都不愿意看,说太幼稚了。后来我们到学校调查,发现三年级以上的孩子确实有这样的感觉。”他说。
他建议,多排一些适合高年级学生看的戏,并且在宣传时注明该剧适合观看的年龄段。“我们不能说每个儿童剧所有小孩子都适合,这可能有一些误导。”
成都市非遗艺术研究院少儿艺术剧团党委书记车尔宁说,儿童剧创作者一定要有比较明确的观众指向,即一个作品要给观众介绍清楚适合几岁到几岁的孩子观看,这样创作也相对容易,上座率也会高一点。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