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曾被誉为中国最富影响力的人文杂志之一的《万象》已经5个月不曾出刊,很多业内人士和读者纷纷猜测——《万象》是不是已经“无征兆停刊”?
对此,一些文学批评人士、读者和网友分析,造成像《万象》这样的人文期刊的窘状和困境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文化环境和阅读环境,让人文期刊、文学期刊,难以立足。“黄金时代”过去20多年后,今日文学期刊的际遇,“就像潮水退去,留在沙滩上搁浅在那里。”时代精神大气候下呈现的是文化断层,流行文学、消费文化的走俏,形成了文学的边缘化,让纯人文类杂志面临着严峻考验。二是人文期刊作者队伍的流失。还有就是,人文类期刊销量持续下滑,也有读者的原因。人文杂志的读者,往往有着很强的文化消费惯性,他们一旦习惯了阅读某本期刊,就会长期保持下去。这是一种读者对自己热爱的文学期刊的忠诚度。这种忠诚度是杂志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其生存下去的前提。但是,目前不少读者对于快速阅读的选择,使他们不再坚守这样的人文阅读。
其实,人文期刊的颓势,绝非《万象》一家。这几年来,我们时常听到一些文学期刊、人文期刊,因为读者日渐流失和经济原因而停刊的消息,比如我们熟悉的一些著名人文杂志《书城》《书屋》等,已相继告别了读者而去。而环顾当下的人文期刊,大多都在逐渐边缘化的“冰冻”环境中艰难生存。这让不少人文刊物的阅读者心头感到丝丝悲凉:难道在这样一个技术的时代,我们真的不再需要“人文”?不再需要人文精神?
如今,说起人文精神,我们感到在我们这个商业的、消费的和技术的当代社会中,人文氛围越来越淡薄,人文情怀越来越少见,人文情致越来越缺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难寻,“人文”正在流失,“人文”似乎正在成为一种难得的“奢侈品”……当下,因电子阅读、微博时代信息泛滥、碎片化生存,人们正在远离了潜心安静的阅读,所以,这个因《万象》引起的关于人文阅读的话题得到关注。人文期刊的进与退,反映了读者怀念过去读书生活,也折射了人们内心的失落与向往,这是在如今人文精神匮乏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发出的对“人文”的一种吁求,人们渴望“人文”,呼唤“人文”,而今天,我们这个社会还剩下多少“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我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是我们困惑的生命、苍白的灵魂和焦灼的心灵能够得到真切的关怀;就是那些身处困顿中的人能够得到生命和心灵的温暖;就是我们的艺术没有商业气息而勃发着精神的创造力;就是让一座座历史古城的每一条深巷横渠都被温柔地保留下来,每一栋老房子、老庙都被细心地修复;就是我们身边经常看到飞鸟高飞,头顶的一抹蓝天,周围一湾湾的碧水……
一个时代必须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一个时代的共同价值,一个时代高尚、优美、健康的生活风貌。这就是人文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我们时代生活中的“人文”的重要意义?因为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生活的主调,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
试想,如果一个民族失掉了人文的追求,只有时尚,只有娱乐,只有消费,只有物质欲望,只有功利性的目的,只有实用主义,只有技术主义的泛滥,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将被割断,民族的心灵也将日趋浅薄,我们会丧失我们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我们的心灵中就没有了诗意,我们的记忆中就没有了历史,我们的思考中就没有了智慧和哲理,我们的民族生命中就没有了灵魂!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高声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