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谁来关注古籍的“家”

时间:2013年08月30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明万历四十二年王氏香雪居所刻《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五卷》,系明代文学家徐渭弟子、绍兴人王骥德所刻。(资料图片)

  浙江历来是典籍文化繁荣之地。和平年代里,躺在图书馆里的古籍到底“生活”得如何?为逐步改善古籍保存和保管环境,浙江省近日公布了首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以及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保护达标单位,旨在建立古籍分级保护体系,使珍贵古籍得到优先保护。

  解决古籍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古籍总藏量有近300万册(件),其中善本26万余册(件),这些古籍目前被省内一百余家单位收藏保存。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徐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浙江各藏书单位的古籍保存状况总体不佳,除省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几个地区级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存放条件较好外,大都不甚理想,有的甚至堪忧。

  “值得欣喜的是,大部分古籍处于或基本处于良好的保存环境下。但在基层图书馆,仍然约有几十万册图书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它们酸化破坏相当严重,还有很多因虫蛀鼠咬、水湿霉烂等变得千疮百孔。”徐晓军说,正是为了解决古籍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浙江着手评选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达标单位,并适当降低藏量要求,同时需考虑地区差异和库房改造的可操作性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浙江省首次明确建立古籍分级保护体系,使珍贵古籍得到优先保护,以能较好地体现浙江历史文化遗存为原则,建立《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

  据介绍,在首批228册珍贵古籍中,或为浙江籍著名历史人物著作的稀见版本或者未刊稿、抄本,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撰《宋元学案一百卷》的清道光年间抄本,系首次刊刻时所据的底本,如清光绪二十三年周树人(鲁迅)抄本《二树山人写梅歌不分卷》,系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手抄的地方文献,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鲁迅手迹;或是反映浙江历史、地理、文化的珍贵古籍,如清代嘉兴人汪孟鋗所撰《龙井见闻录十卷》稿本,对研究杭州龙井的沿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稿本《绍兴风俗志十二卷》,详细记录了清末绍兴地区一年之中的各种风物习俗,具有很高的地方文献价值;或是浙江地区所刊刻的重要文献,如明万历四十二年王氏香雪居所刻《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五卷》,系明代文学家徐渭弟子、绍兴人王骥德所刻,校勘精良,且有精美插图二十余幅。

  “这些珍贵古籍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浙江的历史、文化概貌及其发展状况。浙江省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将补助每部古籍500元,这些古籍也将得到优先保护。”徐晓军说。

  古籍保护是个“烧钱”的活儿 

  走进浙江省图书馆善本库房,20℃的室温不禁让记者打了几个寒颤。负责库房日常工作的副研究馆员张群说,古籍文献的保存寿命和保存状况与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根据要求,古籍特藏书库温度要求控制在16℃到22℃,相对湿度在45%到60%。

  张群告诉记者,除了配备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在这个库房内,还配置了化学过滤器。她解释说:“文献纸张的酸化,是纸张老化变质的主要原因,而大气环境的污染,就是造成古籍文献纸张酸化的主要原因。随着大气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书库环境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超标问题愈加突出,为了降低污染物浓度,不仅要求书库具有良好的密闭性,也要求具有空气过滤和净化措施。”

  “这就是标准的库房,要求各种设备24小时运行,是个‘烧钱’的活儿。为把钱用在刀刃上,这500多平方米空间全部用于善本的保护,像一般的古籍根本用不起这么好条件。”徐晓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化学过滤器两年换一次就需30万元,加上平日里的电费和设备维护费,是笔不小的开支。

  “只有建立符合古籍保护要求的古籍书库,才能有效地防止古籍损坏。”张群说。然而现实的状况却是,完全符合古籍保护要求的古籍书库极少,甚至一些地方图书馆,连独立的古籍库房都没有,更别提空调和抽湿机。“古籍保护是一项长期投入的工程,多数图书馆根本无力建设较高质量的古籍书库,甚至一些大型的藏书单位即使有设备,也难以日夜不间断地运行。”徐晓军说。

  古籍修复应及早加大投入 

  此次针对古籍保护达标单位的库房标准,浙江省只规定了自动灭火装置和温湿度控制装置,这与标准库房的要求相距甚远。徐晓军说:“如果以大型书库的要求对待县级图书馆,从资金上说很不现实,甚至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即使在这一次评选中,不少单位还是借钱购置的设备,第一步有了独立库房,能保证恒温恒湿已经不错了。”

  采访中,一名地方图书馆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看到古籍日益损坏,我也很痛心,可问题是没钱!设立独立库房,购置空调、抽湿机,消防与杀虫设备等首次需求的费用,加上后续的保护经费投入,这些钱哪里来?”

  专家表示,当前最迫在眉睫的是各级政府应及早加大财政投入,并以法规或者其他行政干预的手段保障古籍保护经费“单列”或“单拨”,首先集中用于古籍书库的改造,使其中古籍早日避免恶劣外界环境的侵蚀。

  值得欣喜的是,经济实力雄厚的浙江迈出了第一步。根据《浙江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方案》,浙江明确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在全省建成25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20家古籍保护达标单位,全省万册以上或有较多数量善本的古籍收藏单位都要建成标准书库,使90%以上古籍的生存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本报特约记者 朱海洋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延伸阅读 

  全国古籍保护的尴尬现状 

  保存状态堪忧、地方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几乎成了每个省古籍保护的“通病”。宁夏除了自治区图书馆有达标的恒温恒湿书库外,其他单位都是一般的书库,而大部分单位更是没有专门的安全、消防设施。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其2012年拨款也只有185万,这已经比2009年时的90万翻了一倍。并且用于古籍保护的经费,仅订制451个楠木书盒、25个冷冻杀虫柜以及专项保护入选国家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的善本,剩余款项均用于普查。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