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防范与治理

时间:2013年08月26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漱蔚

新华社发 高 微/图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办公、交友联络、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微博、博客、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网络论坛的兴起和应用,更使网络传播成为当今信息传递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秘性,网络也成为负面情绪宣泄的主场所。我们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益处和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网络上具有攻击性的暴力语言。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内涵特点、表现形态及产生根源 

  所谓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以网络媒介为基本载体,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歧视性和侮辱性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对他人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语言,使他人人格尊严、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行为。网络语言暴力具有随意性、简单化、非理性和情绪化等特点,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软暴力”,是语言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比传统语言暴力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攻击性,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当事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严重污染了整个网络的舆论环境。

  一般来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主要呈现以下表现形态:一是散布谣言等虚假信息。一些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通过不负责任的恶意传播,不仅侵害当事人的名誉和人格,还会成为触发公共事件以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二是粗暴的谩骂和攻击性言论。对一些未经证实的事件或对社会上的不满现象,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过激言论,这些语言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围,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名誉损害,影响社会稳定。三是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一旦被恶意滥用,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在一些网民非理性的传播中,它逐渐成为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合力造成的。首先是网络传播者的理性缺失。从社会认知过程来看,大多数传播者无法参与具体事件的发生过程,他们主要借助网络媒介来获得相关信息,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作出不理性评论。从社会心理角度看,传播者的从众心理是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助推器,如果传播者的语言与主流非理性情绪和暴力言论不一致,就会招来大量言语攻击,呈现出情绪化、缺乏正常判断力等非理性盲从特征。其次是网络把关人的职能缺位。从网络传播机构角度看,有些网站缺乏有效的内容审核机制,把关意识不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毫无顾忌地转发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从网络传播者角度看,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的兴起,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布信息发表见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评论员,这对网络把关提出了巨大挑战。最后是网络管理者的制度疏漏。虽然我国出台了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但这些文件缺乏明确的侵权判定标准和执行细则,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常常造成一些制度性的疏漏。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预防和治理对策 

  网络语言暴力就像病毒,它侵犯着网络的肌体,残害着人们的灵魂。我们要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网络价值的最优化,解决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就必须从文化、法制、道德、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进行防范和治理。

  以文化建设为导向,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当前我国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我们要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作用、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正确观点要热情赞扬;对错误言论要批评规范;对辱骂言行要及时惩处。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是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方法,对整治网络语言暴力有着“釜底抽薪”功效。

  以法律建设为核心,从法制制度上进行约束治理。网络立法能够为公民的合法网络传播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是防范和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网络法律法规,建立起了网络侵权的基本法律规范体系,但仍需强化实施细则,加强法律的执行力。

  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从思想素质上进行提高防范。在网络传播中,要明确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道德,不得传播有伤社会风化和损害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通过社会监督和宣传教育,通过推行网络媒体的职业规范,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文化素质和网络素养,培养广大网民文明健康上网的习惯,为互联网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提供诚信支撑。

  以管理把关为手段,从行动上进行规范治理。一是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管理。对那些存在严重问题、影响恶劣、缺乏理性的网站,要进行有效的惩处和管理。二是对网络把关人和管理者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监管和约束意识,确保网站的规范经营和良性运行。三是推行网络实名制。实名制上网没有破坏网络的虚拟性,不会对正常人合法上网造成影响,但对那些没有责任感、知法犯法的人就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若想从根本上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就要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公平、不平等、贫富差距等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减轻困难群体的心理挫折感。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必定会得到有效治理,网络环境也必定会更加健康文明。(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环境下流言传播的规律与对策”[编号:09SJB860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