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兰亭》:让主旋律电影赢得年轻人

时间:2013年08月23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 博

  导演肖风将新作《兰亭》首映地点选在北京市第十中学

让主旋律电影赢得年轻人

  导演肖风没有想到,自己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兰亭》竟然这么受高一学生的欢迎。8月21日,在紧张的军训间隙,北京市第十中学举办了一场名为“追忆先辈,‘影’响青春”的主题观影活动,肖风正是在这个位于北京西南五环外的高中校园里,首次公开放映了自己的心血之作。

  拍了30多年电影的肖风对记者坦言,一向自信的他在《兰亭》放映之前,还真有那么一点儿担心。“毕竟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是在商业电影的熏陶中长大的,不知道《兰亭》这样严肃探讨战争与人关系的电影对不对他们的胃口。”直到影片开始放映后,看到孩子们目不转睛,肖风终于放下心来。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主旋律电影如何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心?从‘农村三部曲’到‘抗战三部曲’,6部电影的创作实践让我愈发坚信,与投资规模和明星阵容相比,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创作更加重要。”肖风说。

  《兰亭》这部电影给学生们带来的感受,除了真诚,还有震撼。影片中几位徘徊在国仇家恨以及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年轻人投入抗日队伍、壮烈牺牲的故事,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课本中讲述的内容。在影片放映结束后的交流会上,学生们纷纷举手向肖风提问:“影片里并没有多少关于兰亭的内容,为什么起名叫《兰亭》?”“为什么选择林耕这样一位普通甚至有点懦弱的人做主人公?”“电影里多次出现的伞有什么含义?”……

  孩子们问题的尖锐与深刻令肖风大感意外,他笑言很多问题甚至像是资深记者提出的。“影片取名叫《兰亭》,表层含义在于故事的发生地点是绍兴市兰亭镇;而深层的含义,则要追溯到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名句:‘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肖风对学生们说道,“今天的人回过头去看先人,总是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如我们,并忽略先人为了今人的幸福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我拍《兰亭》,就是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够铭记革命先烈曾经为我们挥洒过的鲜血。”

  就这样,肖风一个一个地详细解答了所有问题,直到太阳西沉,孩子们仍不肯散去。“我们这些电影人整天忙着搞创作,其实真的应该多抽出点儿时间,到基层走走,跟工人、农民、军人、学生们好好交流,因为我们所有创作的源头,都是最普通的生活。”肖风感言。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