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铁沿线考古有发现 时代跨度从东汉到唐、五代
图为在璎珞村考古发掘的“馒头窑”(资料图片)
浙江省宁波市地铁一号线沿线抢救性考古发掘接近尾声,日前宁波市考古部门公布发掘成果:在北仑区大碶街道璎珞村发现三处窑址和九座古代墓葬,依照出土文物,判断其时代跨度从东汉早期一直到唐、五代;同时,考古人员对霞浦街道朱塘村的考古发掘,发现其地层堆积层状况有助于揭示古代人地关系。
璎珞村,五代明州的“桃花源”?
据介绍,为保护文物古迹,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仑博物馆,从4月起对北仑区霞浦街道的朱塘村和大碶街道的璎珞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完成勘探面积10万平方米,发掘700余平方米。
在璎珞村四眼坑下,考古人员发现了九座古代墓葬,年代分别为东汉早期(公元25年至75年)、东汉晚期(公元132年至189年)和唐代晚期,其中保存最完好的当属一座东汉早期的夫妇同穴合葬墓。
记者了解到,这座墓中随葬品基本两两成对,有釉陶罐、陶杯、铜镜、钱币、铁刀、砺石、料珠、琉璃耳珰和银戒指等16件(组)。专家介绍说,夫妇同穴合葬墓没有铭文,说明他们并非贵族,但陪葬品较丰富,尤其是连珠云雷纹镜、博局蟠螭纹镜以及琉璃耳珰等都是当时的奢侈品,显示墓葬主人为殷实人家。专家还表示,璎珞村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东汉早期的墓葬制度、丧葬习俗、对外贸易和手工技艺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璎珞河头船日开,宝幢街口贩夫回”,清初宁波诗人李邺嗣曾作诗描写旧时璎珞村埠头的热闹场景。因此璎珞村的考古发现,在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雷少看来并不意外。他告诉记者,璎珞村地处交通要地,是联结北仑和宁波的一个交通枢纽。此次考古发现的五代时期砖瓦窑遗址说明在五代时已有不少人“发家致富”,盖起了新房。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而璎珞村远离战火,因此先民选择在此耕种定居。他们发展交通商贸,过着相对和平富裕的生活,这里也成为五代明州的“桃花源”。
朱塘村,如何见证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样的过程往往需要上万年。在朱塘村,考古人员对地层堆积状况进行非常详细的勘测,发现底部有淤沙层和蚌沙层,还出土了半石化蚌壳,专家推测这里以前很可能是海洋。在中间的土层,专家发现已经演变成棕褐色和红褐色土壤的堆积,未出土人工制品,说明这里已经成陆,可是没有人类的活动踪迹。上部的棕黄色土层和黄灰色土层,分别出土了青瓷器和青花瓷器。
“这表明至少自晚唐(约公元9世纪中叶至907年)以来,人类便开始在此繁衍生息,此后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理想居住地。”雷少介绍说,朱塘村地块的地层堆积状况有助于了解古代的人地关系,它见证了当地从沧海变成桑田。
古代砖瓦窑传递什么信息?
璎珞村地处育王岭以东,这里丘陵众多。随着不断勘探挖掘,惊喜也越来越多,最重要的考古成果莫过于在该村发现的3座古代窑址。
据介绍,三处窑址地处山上的一片橘林中,依次排列,保存都非常完整。窑址窑体呈圆筒形,前面砌有九孔的挡火墙,后面筑有排烟道,窑室内以中火道和环形火道相连,底部和四周的窑壁因长期被火烤,呈现出青灰色,但窑顶已经不复存在。这些窑俗称“馒头窑”。
“宁波以前发现的窑多为烧瓷器的龙窑,而馒头窑原是专门用来烧砖瓦的。可以看出,五代时的砖瓦窑技术已非常成熟,尤其是9孔挡火墙的运用,将柴禾区与垛砖区分离,9个孔能将火焰均匀散布到砖瓦上,这一技术直到现在的农村土窑还在应用。”雷少说。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在窑址还出土了一些瓷器,很明显是当时窑工的生活用品,根据推研判断,这3座窑址的时代应该是五代吴越国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宁波地区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时代较早、用途明确的砖瓦窑。
雷少表示,璎珞村窑址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砖、瓦制造工艺和窑作技术及其制度,并对宁波地区五代时期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