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武松爱上潘金莲,让观众惊呆的改编

时间:2013年08月1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武氏兄弟以卖炊饼为生,弟弟武某与邻居潘裁缝的女儿潘某某一早就暗生情愫。不料陈衙内看上潘某某,公然抢人,年少气盛的武某将陈衙内打死在街上,并在潘某某帮助下从大牢逃脱。潘某某被判入官府为奴,后被卖入妓院,哥哥武某某凑钱替她赎身,误以为武某已死的潘某某于是嫁给武某某——乍看之下,这个剧情虽显老套加狗血,但还不致太离谱。但是,如果把这里的“武某”换成“武松”,“潘某某”换成“潘金莲”,你又作何感想?反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是惊呆了。

  将于今晚登陆山东卫视黄金档的新版电视剧《武松》,据说就将演绎这出“武松爱上潘金莲”的戏。而此前该剧在地方频道播出时,就因为这一颠覆性改编而受到大量质疑。导演对此的解释则是“所有改编都是基于生活推理”。的确,按照一般生活的逻辑来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般的“武某”身上,我们并不惊讶;但发生在特定的“武松”身上,我们就无法接受。为什么?因为,导演在这里“基于”的“生活”,是他的生活,是现代的生活,并不是武松那个时代的生活,更不是《水浒传》等古代经典文学中的武松的生活。也因此,我们在这部电视剧里看到的,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武松,而是一个现代化的武松,一个怪胎式的武松,这自然使我们不满意。

  古代文学经典或经典形象改编成影视剧,有着天然的优势,如该剧导演也坦承“武松这个题材家喻户晓,大家都了解这位英雄,重拍必然有收视保证”。但这种改编也是个很难讨好的事情,因为有经典文本作参照,还可能有已经改编的影视剧先例作参照。所以要出新,就要开掘。怎么办?加感情戏成为不二法门,一则省事,二则吸引眼球。但是,许多影视剧中的感情戏往往是按照现代的感情观强加给古人的。在明朝人讲述宋朝事的《水浒传》中,武松等大多数英雄好汉们“不近女色”,在这方面有时甚至表现得有点不通情理。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也是这些英雄好汉们的特色。新版《武松》则将现代人的婚恋情爱纠葛放到了武松身上,据说还有武大郎想用生孩子的方式留住潘金莲维持婚姻这样的超现代感戏份。该剧导演说,这种处理是想更细腻地表现武松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是如何面对兄弟情、“姐弟”情、朋友情的。但我想知道,当武松成了古装版的现代都市情感剧的一分子,纠结于各种情啊、爱啊的时候,他和大多数普通人还有什么区别,他的英雄特色又何在,他的“人格魅力”又怎么说得通,他还是那个武松吗?要知道,有时候,经典,恰恰就是因为它描述的时代和我们有距离,它刻画的人物和我们有距离,才让我们产生了欣赏的愉悦,才成就了它的经典性。

  当然,借助或者改编古代经典艺术形象来表达创作者自己的现代思考和追求,也是一条可行的创作途径,且并非没有成功案例。但这种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创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深入地开掘经典,远不是想当然地加一些现代式的情感戏份给古人来表现他的人性化的一面就可以做到的。创作者求新的心思可以理解,但能不能想一些更高明的手段?在已经滥情的荧屏上,能不能别再拿“烂”情做文章?退一步讲,你可以拍摄武某爱上潘某某,但那绝不是《水浒》里的武松和潘金莲,他们可没你那么现代,禁不住你用这么现代的思维创新他们的情感生活。(邑生)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