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收藏品市场 为何打假难

时间:2013年08月13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收藏成为投资新热点,也存泡沫化倾向 

收藏品市场 为何打假难 

新华社记者 赵梦卓 孟含琪 何悦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如今已成为文化和经济投资的新热点,也是继储蓄、股市、房地产之后的第四大投资方式。然而,古玩赝品市场也是风风火火,而“不打假”似乎成为圈子里的“潜规则”。

  古玩成新宠,“古玩市场比菜市场还多” 

  “您这个印章既不是玉,也不是名石,只是一个普通质地的石头。”在日前开幕的第八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上,长春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高笠鑫为一名收藏爱好者鉴宝,“现在市面上赝品、仿制品很普遍,很少能像前几年那样‘捡漏’,花小价钱买到真宝贝了。”

  不断有藏家怀揣“珍宝”乘兴而来,但是多数败兴而去。高笠鑫表示,从这几天的情况来看,真品不到20%。

  近年来,我国收藏品市场繁荣。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发布的《201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去年全国共举办788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拍563915件(套)拍品,成交额高达288.52亿元。

  “现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比菜市场还多,”瓷片卖家赵明亮常年在北京报国寺、潘家园摆摊,“天不亮就有人打着手电筒在摊上淘宝‘捡漏’,北京的古玩交易市场永远都是人山人海,赶上周末人多到迈不开步。”

  不过,古玩市场上多是仿品,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实际上却价值低劣。许多“文物”是小作坊批量生产出来的,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制假造假的不在少数。

  收藏界专家表示,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中,投资者比例大约占20%,80%是真正的收藏者,一旦过度偏离这“二八”比例,就可能导致市场过热或者泡沫的出现。而如今,真正的藏家很少,大多数收藏者都抱着投机的心态。

  “各类鉴宝节目的高频率播出、还有‘捡漏’者的经验之谈,膨胀了许多人的财富梦。”长春市书画收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温加指出,投机者只看到了作为“成功者”的分子,忽略了因“捡漏”而上当的分母。

  造假术提高,卖家与拍卖行“不保真” 

  既然赝品如此泛滥,为何古玩收藏还呈红火之势?卖家和拍卖公司都不用对藏品的真假负责,是当前古玩市场乱象丛生的最大原因。

  在古玩摊里买到赝品,圈内称之为“打眼”,就是说一个人没有眼力。古玩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能因为买到赝品而退货。一些收藏者挽回损失的办法只能是伺机再转手,这导致了赝品在收藏市场的恶性循环。

  高端拍卖行中也不乏赝品,“拍卖前往往都会先展出几天让人们看样,即使拍到了赝品,买家也没地方讨说法。”高笠鑫介绍。现在,拍卖行基本上都已经在拍卖条款中注明了“不保真”这一项,对赝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造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连专业人士有时都分辨不清,更别提普通百姓了。”高笠鑫认为,不打假是因为打不了假。“古玩这个东西不像奶粉,通过各种指标能检测出真假。古玩的鉴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威部门。”而专家也常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即使用红外线等设备,检测结果也不是很准确。

  也有专家认为没必要打假。“真正意义上的‘赝品’,是指制作精良的收藏品。比如宋朝仿汉代的艺术品,在明清时候就很了不起。”长春市收藏家协会玉器、赏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徐说,“这些赝品在前代是仿品,在当代是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在未来就是古董。”

  “赝品分为低、中、高档次,制作中高档赝品的也是艺术家,并非普通工匠。”长春市收藏家协会陶瓷、紫砂收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吕波也指出,现在很多收藏者都认为如果买不到真品,也可以买高仿品作为收藏。

  权威鉴定机构缺乏,花钱即可买到鉴定书 

  眼下,各种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鉴定骗局层出不穷。只要肯出钱,就可以获得一张艺术品鉴定证书,不但可以包装成宝,身价倍涨,甚至还可以“指鹿为马”,类似“汉代玉凳”的荒唐例子举不胜举。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认为,政府应牵头建立专业的民间收藏评定委员会。“目前还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发出权威的声音,应由正规专家组成评定委员会,让‘证出一门’,取缔‘证出多门’现象。”也有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应建立鉴定机构准入机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为进行制约。

  对于真正的爱好者来说,收藏的乐趣是在一次次“淘宝”中“练眼力”,提升底蕴。收藏者应摆正心态,不过分执迷于真与假,更不能急功近利,为了升值盲目购买收藏品。“建议百姓还是坚持‘多学习少购买’的原则,因为大多数收藏爱好者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高笠鑫说,百姓应先练好“内功”,提高自己甄别真伪的判断力。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