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采风,请别那样居高临下
最近音乐圈里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他参加的一次采风时,用了“居高临下”一词来形容,并说自那次之后,他便再也不参加此类“采风” ,宁可自己一个人去走村串户,与老乡交流。我甚为惊讶,问及原因,他便给我讲了一个细节。
据这位朋友说,那次采风所去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因为有“相关部门”组织,参加的多半是音乐界的“专家大腕” ,阵势不小,“架子”更大。到了村寨,一声令下,从附近拉了一车村民来到广场,要求他们献唱,态度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村民唱罢,一位“专家”又当场点名其中一个女孩子,要求听她独唱。可是女孩子解释说,村里的歌曲都是合唱,没有独唱,她也不会独唱。“专家”不允,执意要求其独唱。女孩子无奈,只好勉强唱了几句。因为唱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在场“专家”没听懂,也没人追问。这位朋友偷偷问村民歌词大意,回答是:“女孩子唱的意思,是说歌曲本来是合唱,不应独唱,你非要独唱,我也没办法。因为你们是尊贵的客人,我就勉强唱给你们听,但我的心里是不高兴的。 ”这位朋友听完之后,当场羞愧难当,自此便决意再不参加此类“采风” 。
采风,古代意指采集民歌,到了今天,含义扩大,已经成为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素材、体验生活、激发灵感的一种普遍做法。文艺工作者为了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近距离地去观察和体验人民群众生活,从中汲取营养,是需要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今不少采风,实际上却变了味,某些参加采风的“文艺家”对基层群众不是保持高度的尊重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而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文艺家”自居,以“成功者”自恃,挟“官威” 、带“骄气” ,令人极度反感。这位朋友所说的情形,便是其中一例。
这样的“采风” ,只能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形式主义,暴露的其实是文艺界的一种官僚习气。组织这样的“采风” ,其成本花费还往往不低,某些“文艺家”把这种“采风”当作一种享乐,看作公款旅游,更是一种奢靡浪费。说实话,我之前也跟随文艺家参加过不少的采风活动,虽然没有碰见过像那位朋友所说的如此极端的情况,但采风中的确也感受到某些文艺家存在着一种优越感,在与基层群众交流时的口吻和行为上,往往不自觉地显露出高人一等的心态。现在想来,这样的心态,恰恰是与采风的初衷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不管多大名气的“文艺家” ,假如你不懂得尊重群众,那么也就不会得到群众的真心对待。基层群众有许多办法可以糊弄你,就像那位被要求独唱的女孩子一样,她有她表达反对意见的方式和智慧。高高在上的“采风” ,只能让文艺家与群众和生活的距离越拉越远。只有真心诚意,虚怀若谷,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得到真正的收获。(作者 彭宽)
(编辑:子木)
· | 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要与作秀、猎奇“绝缘” |
· | 重庆文学院组织创作员采风 |
· | 中国艺术报组织文艺家吉林抚松采风 |
· | “看四川”名家心牵芦山 张晓风献首笔海外捐款 |
· | 川渝作家潼南采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