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七夕”过成“情人节”
时间:2013年08月08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国平 宋喜群
7日上午,在京举行的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是否有必要将“七夕乞巧节”改造成为“中国情人节”,再度成为与会者聚焦的话题。乌丙安、叶春生、柯杨等专家明确表示,这样的改造欠妥当。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柯杨认为,传统的七夕乞巧节与牛郎织女传说之间不能轻易地画上等号。他说,乞巧节和牛郎织女传说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进行了明确的区分。甘肃西和县、浙江温岭西塘镇和广州天河区珠村被命名为七夕节(乞巧节)文化保护地;而山东沂源县燕崖乡、山西和顺县松烟镇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则被命名为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地,“前者的性质是传统节日文化,后者则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前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女儿节,后者是一个凄婉的爱情传说。无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各地活动内容,还是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两者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西和县开展田野调查时,他发现,在当地的乞巧节活动期间,几乎村村都要供奉“巧娘娘”的纸扎像,却没有牛郎的位置,而且男孩子也不参与其中,是一个以未婚少女为主题的真正的“女儿节”。
“如果对各地的乞巧节仔细加以观察,就会发现其发展脉络不尽相同,在内涵和形式上也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有其各地的地域性特征,应当让它们百花齐放,没有必要统一化,更不能在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下,将其改造成什么‘中国的情人节’。”柯杨如是说。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表示,当下在国家级传统民俗节日的保护过程中,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被胡乱歪曲贬损的情况最为严重,特别是以打造所谓“东方情人节”的名号、以与时俱进迎合现代化为借口,故意篡改七夕节牛郎织女夫妻恩爱坚贞不屈的人文主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