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千年故里的人情与乡愁

时间:2013年08月02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郭 军

千年故里的人情与乡愁

——从粤剧《魂牵珠玑巷》谈起

  如果说粤剧是岭南传统文化的名片,那么粤剧《魂牵珠玑巷》则是这张名片上至为精彩的一笔。诞生20多年来,该剧多次获国家和广东省奖项,受到粤港澳和珠三角地区观众的喜爱。20多年后的今天,再看《魂牵珠玑巷》,其价值何在?

  很多老广东自称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但真正了解自己族群渊源的人却并不多。随着《魂牵珠玑巷》故事的徐徐展开,珠三角人的渊源也渐渐明晰:奸臣贾似道向宋度宗谎报:南雄珠玑巷人欲谋反。面对即将到来的血光之灾,珠玑巷人经过商议,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广人稀,适合生存。因此,珠玑巷人97户33姓,伐竹木结筏,告别可爱的家乡珠玑巷,顺着浈江、北江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从某种角度上讲,《魂牵珠玑巷》受到欢迎,恰恰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经历一个道德和情感非常脆弱的阶段。远离家乡,独自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再无乡间的亲切与自然,这一切都让我们越来越感到信任的稀缺。这种时候,反而是回望过去的日子,会给人带来些许温暖。所以观众的感动与其说是因为曲折动人的故事,不如说是创作者不经意间找到了打开观众心锁的钥匙。

  灾难中最能看见人性的善与恶。大军将至,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但观众看到的却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丈夫对胡妃的不离不弃、生死相随以及众多乡亲的善意隐瞒和胡妃得知真相后的舍生取义。艺术从不能凭空打动人心,它打动你,只因触动你的心弦,再冷漠的观众,看到台上一幕幕真情与善意都无法不感同身受,只因人同此心,不知不觉就能把感情自然地宣泄出来。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世界里,讲古是一种非常温暖的方式,创作者用一种直指人心的东西,把观众内心对温暖人情的期待全都调动了起来。可以说,是传奇背后的千年岭南文化人情,而不只是故事的传奇本身,深深打动了观众。

  经典所以不朽,在于艺术常青,而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与观众的共鸣。近年来,《魂牵珠玑巷》在粤港澳巡演,艺术的火苗越燃越旺。我们好奇的是,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哪里?它对现实的镜鉴又在哪里?

  某种意义上讲,《魂牵珠玑巷》见证着珠三角乃至中国的奔腾向前。剧中的故事始终不变,剧外的世界却一日千变,经济发展了,社会开放了,这片土地在创造中,也在解构中——创造的,是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解构的,是传统中国的社会伦理。当生存由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时,类似老人跌倒无人扶起的事件多了起来。可能因为,没人能保证其他人也同样往社会信用的池子里“储蓄”,因此无法预期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从中“提取”,当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安全感,社会道德便会加速下坠。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因此愈发期待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

  总有一些故事,能延续我们的期待,那些遥远的先祖在舞台上,我们看着他们欢聚,看着他们别离,看到他们舍生取义,跟随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垂泪。通过无数个这样的故事,老广东们至今仍能维系他们“想象的共同体”。目前,海内外的珠玑巷后裔有4000多万人,遍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以及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日本甚至拉美诸国。他们仍然记得那“三十三姓多来自天南地北,九十七户也多是苦难中人”,他们依然深信“异姓一家同甘苦,情同手足共相扶”。他们的命运,为700年的兴衰离合,做了既感怀也释怀的脚注。也正因此,这部剧经过时光的淘洗,依旧掷地有声。

  那个古老的年代渐渐走远,然而“菊种长留在人间”,岭南人情文化其实一直流淌在珠玑巷后裔的血脉里从未失落。从这个意义上说,《魂牵珠玑巷》亦可作为岭南传统人情的一次归根之旅。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已经在众多奖项和观众的掌声中得到证明,但这不妨碍透过剧作对现实进行审视与反思。也惟有理解艺术创作的深意,艺术的价值才能够烛照现实。五彩菊曾是剧中一个最重要的隐喻,而今,走出故事,五彩菊还能够粲然绽放于现实之中吗?把《魂牵珠玑巷》以及随之流传的南粤人情,放置在现实世界的背景中,陈中秋先生的创作展现出更宽阔的意义,在传说的奇情之外,它实在有着更深厚的社会承担。


(编辑:单轩)